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产品可靠性报告》>>

美丽差距

2013-08-29 15:07:50 中国质量新闻网

    文/马宁

    在世界汽车版图上,美国人以福特、通用为骄傲,身处亚洲的日本有丰田、本田,现代起亚近几年的崛起获好评无数,而德国则有着三驾马车的积淀。再看中国,虽产销量已经居世界首位,但却没有一个能够叫得响的自主品牌

    是站在原地感受失落和挫折,还是回过头看看自己忽略了什么?大部分中国本土的自主品牌选择了后者,并在产品质量上有了明显的进步,从近几年J.D.Power亚太公司进行的中国新车质量调查(IQS)报告中,我们看到了对以上论断的数据支撑。数据支撑背后,是自主品牌战略的转变和实实在在的执行力。

    从469到212

    如果一定要量化近10年来自主品牌质量的进步,469和212相减的结果257是个有说服力的数字。2003年,J.D.Power亚太公司首次发布中国市场上的IQS时,自主品牌的PP100(百车故障率)是469个,同期行业平均PP100为328个;在J.D.Power亚太公司最近的一次IQS调研中,自主品牌的PP100减少至212,虽然仍不及行业平均水平146个,但其表现依然受到了业内人士的肯定。

    就自主品牌整体产品的这一表现,吉利新品质量推进部部长杨英对《品质汽车》记者表示:“现在,我们在新品开发阶段开始就要全部考虑调研问题,进行全部的改进。系统性的管控才能够有显著的进步。”杨英坦诚,J.D.Power调研的是现有车辆,尽管吉利在量产车上做出了很多的改进,但质量改善是有局限的,而且花费的时间及费用都很大,效果也不是很理想,所以要想在量产车上体现快速的质量提升比较困难,这也是吉利目前系统性地管控新车质量的原因之一。

    长城汽车销售公司副总经理兼新闻发言人商玉贵一直在辨证地看待这一变化。他对《品质汽车》记者表示:“自主品牌在近10年发展速度很快,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他认为,因为之前的很多自主品牌车型在模仿、逆向开发,加之保有量少,所以质量问题并未受到重视,但是现在自主品牌开始了正向开发,搭建了自己的零部件采购平台,技术积累不够、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就暴露出来了,再加之保有量增加和消费者维权意识的提高,自主品牌车型难免遭诟病。“总得来说,自主品牌是在进步的。”商玉贵这样评价自主品牌近些年的发展。

    著名汽车评论人李安定曾表示,10年来自主品牌进步不小,但真正的卖点还是低端、低价,“应该换个活法了”。想必“换个活法”一定包含通过系统的标准和流程制造高品质产品,摘掉低端低价的帽子。

    J.D. Power亚太公司中国区副总裁兼董事总经理梅松林博士则认为:“自主品牌在新车质量方面的进步速度在2012年超过了行业平均水平。我们看到了在不同方面的显著提升,尤其在手动变速箱易于换挡、刹车粉尘和燃油效率方面。然而尽管自主品牌车型在总体上取得了这一里程碑式的成绩,但在品牌层面上没有一个自主品牌超过新车质量行业平均水平。这表明未来具有很大的持续改进空间。”

    自主品牌产品整体品质的提升也增加了机构对中国制造商盈利的良好预期。IHS汽车信息部大中华区销售预测部门经理林怀滨表示,就总体而言,中国汽车制造商的盈利水平高于其唱衰者(多数来自外国)的想象。

    敬畏质量

    在近10年的黄金发展时期,得益于合资品牌专注于利润高的中高端市场,以及购买自主品牌车型的车主对品牌和品质的地心理预期,自主品牌的生存空间相对宽松。然而随着消费者要求的苛刻以及合资品牌车型的价格下探、合资自主品牌的相继推出,自主品牌的“成长烦恼”开始显现。幸运的是,尽管在市场上是对手,但对于如何应对生存条件的恶劣,大多数自主品牌倒是有着一致的对策——提升品质。也正因如此,在采访中商玉贵的一句“敬畏质量”让《品质汽车》记者印象深刻。

    提升品质被提上日程后,不同的自主品牌企业分别以不同的方式向消费者诠释了他们对品质的理解。吉利帝豪、长城腾翼、比亚迪、奇瑞、上汽荣威、名爵等多款自主品牌新车获得C-NCAP五星安全成绩。比亚迪还在转型期间提出了IQS体系打造高品质车型。通过比亚迪这一内部品质评价指标,比亚迪力求将出厂车辆的故障率控制在“两年平均小于1个故障”的范围内。

    长城则更加专注于实实在在的车主反馈。从2005年开始的用户恳谈会延续至今,每次用户恳谈会,来自长城研发、售后、生产、零部件采购等部门的负责人会聚到一起听用户“骂娘”。商玉贵说:“用户反映的一些问题确实是批次性的,长城以用户满意为战略,发现问题后我们会尽最大努力解决这些问题,在人、财、物、组织机构上予以配合。”今年的1月,长城汽车成立了信息中心,工作职责之一就是统筹各子公司、销售公司的反馈,收集负面信息。并进行追踪。

    在吉利的新品质量推进部,工作人员在设计、零部件采购、生产制造过程中会首先考虑到安全的CAE(计算机辅助工程)分析并采取对策开展活动,在设计阶段的工厂技术部门一起参与,选择优秀供应商进行共同开发、对外协件的APQP/PPAP(产品质量先期策划/生产件批准程序)的管理、进行在制造前工厂共同参与开发的事先质量培育活动、整车/部件的耐久实验验证活动、各节点的质量培育、初期流动管理活动、制作自主质量保证体系活动等等。

    民企如此,国字号自不敢怠慢。在一汽集团,掌门人徐建一认为,对自主品牌来说,现在早已经不是能不能弄出一辆车的时代,而是能不能连续造出高质量的汽车、有一个好的品牌形象的时代。因此我们也看到了一汽坚持了多年的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到2010年,一汽集团共登记QC小组3070个,同比增长20.08%,员工参与率达到26.80%,一汽轿车公司QC小组参与人员达到48139人。

    从目前各大自主品牌提出的战略来看,敬畏质量、提升品质已经成为企业未来5年甚至更长时间内的发展方向,尤其是在新车的研发上,这样的战略将被更加彻底和严格的执行下去。我们能够给予自主品牌的,也许只有时间和信任。

    如履薄冰

    全球范围内,J.D.Power针对各车型机故障的市场调查显示,中国品牌和外国品牌汽车在可靠性上目前已经接近。几年前,中国品牌车型出口欧洲的早期尝试都最终惨淡收场,其车型没有通过碰撞测试的视频被上传到了YouTube供人观看。不过,去年11月,上汽和吉利的车型在欧洲的碰撞测试试验中获得了很高的分数。尽管改变西方购买者对中国本土品牌质量低下的认识仍然需要时间,但从中国自主品牌出口的汽车数量和质量看来,它们同样在进步。

    杨英表示,出口车成功与否,质量占据着主导地位。吉利首先根据海外市场调查分析对整车及零部件的配置进行了重新优化,通过在当地进行试验验证来确定开发新车的各项配置。对出口车的零部件供应商和整车都进行特殊的管理,通过对全部车辆的重点质量管理及不断的努力来推进,实现成功进军海外市场的目标。

    长城则早已成为海外媒体研究中国本土车型不可忽略的一个品牌,因为长城生产的皮卡以及SUV已经成功打入澳大利亚、意大利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另外,长城汽车生产的双排座皮卡风骏Steed刚刚成为首辆在英国销售的中国品牌车型,这款车比起对手丰田旗下的产品要便宜数千英镑。英国《汽车杂志》(Autocar magazine)认为,这款车的综合实力很好,能够在市场上脱颖而出。在2012年的北京车展上,《品质汽车》就发现了不少国外媒体长时间逗留在长城展台。英国《经济学人》撰文说,长城汽车是中国为数不多的没有外方合作伙伴的中国汽车制造商,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家私有企业,没有国家政策及银行资金的扶持倒让长城汽车自身十分努力地经营企业,这其中当然包括产品质量。

    虽然从数量和质量上来看,出口的自主品牌车型走在前进的路上,但这条路并不是坦途。就在今年8月,因发动机和排气管垫片中发现含有石棉,不符合当地规定,长城和奇瑞两家汽车企业出口到澳大利亚的近2.6万辆汽车被要求召回。对此,奇瑞公司总经理助理、新闻发言人金弋波说:“中国自主品牌汽车进军海外市场并非一帆风顺,各种法规、测试、贸易保护政策等,是自主品牌汽车必须面对的严峻挑战。”但他也表示,这不会影响奇瑞未来的海外战略布局。长城和奇瑞对此次召回的积极应对也让国外消费者看到了中国自主品牌在服务品质上的提升。

    目前,奇瑞位于巴西的工厂已经开工,长城汽车则在南美开辟战场,以腾翼C30进军智利,成为第一家进入智利市场的中国汽车品牌。另外,长安、江淮、吉利、海马都有在海外市场有所动作。不过通过这个进军路线来看,亚非拉依然是自主品牌车企的主战场。业内专家陈光祖认为,尽管有一些自主品牌汽车在海外市场风生水起,但却被归类于中低端车型,这必将影响自主品牌汽车未来参与全方位全序列的全球竞争。而能够扭转这一局面的关键,依然是自主品牌产品品质的提升,汽车产业评论人张志勇持相同观点:“如果打算先走出去混个脸熟,然后再提升质量,不如等准备好了再出去。”

    采访中,《品质汽车》记者问及了一个具体的问题,在未来5年或更长的时间内,自主品牌的质量会不会向前迈一大步。商玉贵的回答很肯定:“对于长城来说,未来5年会迈上一个质量的新台阶。长城的反省风暴会见到成效,通过5年的奋起直追,长城有信心在质量上赶上韩系车。”杨英表示,吉利通过对国内外市场的分析已经完成了今后5年的新车的商品策划。为了确保今后开发车型的质量,对组织进行了调整,增加了新品质量推进部,对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进行了重新调整并实行标准化,根据跟竞争车进行对标分析,确定出新品的明确的质量目标,进行跟踪和管理,如果每个阶段目标没有达成不允许进入下一阶段。对开发阶段到量产阶段的项目进行过程管理,通过这些工作确保新开发的车型实现确定的目标。

    业内撰稿人卫金桥曾表示,过于繁荣的车市,让涉世不深的自主品牌很快沉迷其中。现在,自主品牌已经清醒,他们能够坦诚自主品牌产品与合资品牌产品的差距,他们也能正确看待自主品牌这10年来的进步,更重要的是,他们正在为缩小这种差距而努力。所以,这个差距对自主品牌来说并不是豺狼虎豹,它更像是一个时刻让自己警醒的参照。

《产品可靠性报告》2012年12月刊

 

(责任编辑:)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