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下这个类似北京精神的题目,源自我和老友《广州日报》汽车主编汪云青在微博上的闲聊。他说最近中国一位年轻的发明家,发明了一种新型汽车无级自动变速器。我问他:“CVT自动箱是中国汽车的软肋,主要因为我们没有专用的高强度钢带,这个发明能绕开钢带吗?”汪说:“能!传统自动箱设计产生剧烈摩擦,对钢带强度要求极高,而这个发明因为采用的是凸点冲压技术,从原理上就避开了钢带。”说实话,我这个文科脑袋对该发明的原理并不明白,但直觉告诉我,这是一项可能改变中国汽车技术水平的创新发明。
近几年,有关合资汽车企业要不要搞自主品牌的争论此起彼伏,而最近国家发改委关于政策扶持合资自主的定调又掀起轩然大波。其实,支持者无非是害怕我们技术能力薄弱,担心外资抽离后造成产业空心化;反对者无非是认为外资在拿陈旧技术充数,对它的支持会减弱自主品牌的竞争力。说白了,还是我们手里的技术不硬气,腰杆子挺不直。长期以来,中国的乘用车市场一直被合资品牌占领,自主品牌很难超过三成份额。合资品牌外方握有技术发言权,中方只重市场利益,对技术的学习仍未完成,颇像一只在温水中泡澡的青蛙,外方一旦有退出的意思,的确会影响到产业安全,到时候,青蛙想跳出来恐怕也无能为力了。
全球经济低迷的环境下,中国的劳动力红利正在减少,用工成本不断攀升,以南美墨西哥为例,过去墨西哥人均工资比我们高40%,去年缩小到20%,如果考虑到三险一金等社会保障支出,则我们的人工成本已经没有优势。近年来,大众、本田、通用已经将建厂重点转移到印度、南美和东南亚,那里的语言障碍更少、物流距离更短,我国正在失去制造基地的优势。正因如此,国家才一再强调创新的重要性,然而政策拐点并不意味着事实的改变,长期以来的产业技术差距并没有出现决定性的缩小,汽车三个关键技术:发动机、变速箱、电控单元,除发动机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外,另外两项仍无法追上,更不要讲超越了。因此,汽车业对创新的渴望从未像现在这样强烈。
目前在这方面让我看到希望的有两家企业——比亚迪和吉利。比亚迪的遥控技术被大家热议,人们认为它的可靠性值得怀疑,如果发生刮蹭,车主难逃其责。同样,比亚迪的铁离子电池、吉利的防爆胎技术,以及其他一些自主品牌新技术也曾得到过同样的质疑。质疑本身没有问题,它是为了企业更好地成长。但一味地指责却有失公允,对新技术我们要给它时间,给自己耐心。
1773年,英国发明家詹姆斯瓦特的合伙人破产,加上蒸汽机发明遇到瓶颈,他陷入生活的极度窘困,并一度萌生举家迁往俄罗斯的计划。记得当时的英国首相曾经说过一句话“我们也许会让一个不成功的商人离开,却不会让一个能带来无限商机的发明家走出自己的视野。”瓦特很快得到另一个合伙人的全力支持,并找出了改进蒸汽机的办法。瓦特成就了英国,而蒸汽机的发明在113年后又催生出人类第一台汽车,并使德国占据世界汽车技术的最高点。可以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能够强大的关键,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在人类科技文明、原始创新方面的贡献并不多。积少成多从汽车业开始不是没有可能。只有创新才能让我们结束合资自主的争吵,真正支持有核心技术的自主品牌越走越远,用实力支撑一个强国的崛起。
《产品可靠性报告》2012年10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