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滨
2009年3月26日,东风自主品牌“东风风神”正式宣布大规模进军乘用车市场。与国内其他自主品牌相比,这一刻显得有点晚,好在东风风神这一品牌并不让人感到陌生,这次登台亮相,其实是一个酝酿已久的复出
东风和风神品牌其实由来已久。
1975年,经国务院批准,第二汽车制造厂生产的汽车产品品牌被正式命名为“东风”。1978年,东风外销车型即被命名为AEOLUS(意为风神)。1991年,“风神”汉字商标正式注册,为东风拓展乘用车事业预留了品牌空间。
不过,在商用车、军用车领域做得如火如荼的东风汽车,其实也一直在谋求新的阵地。上世纪90年代,东风在发展神龙项目的同时,即开始了自主品牌乘用车的初期探索,1994年开始开发一款名为东风小王子的车型。令人尴尬的是,要想使小王子投入大批量生产,车身的冲压模具就要上亿元,在当时市场情况不明的条件下,东风不敢冒这个险。于是,随后选择采用高新科技的复合材料制造车身,这种材料即使在现在看来也很超前。
经过四轮改进设计,东风小王子于1999年推向市场。那是一款跟现在的QQ一样可爱的小车,可惜生不逢时,加上当时生产技术能力所限,在市场上并没有引起很大的反响,但也算积累了经验。
2000年3月,东风与台湾第一大汽车制造商裕隆汽车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合资成立了风神汽车有限公司,“风神”第一次独立登台亮相。日产拥有裕隆的部分股份,风神汽车公司因此引进了日产蓝鸟U13轿车,在对其进行部分改进后,生产2.0L的风神系列轿车。可喜的是,风神公司成立的当年就一共售出2560辆,并实现盈利,一时间轰动了中国汽车业。之后的第二年5月,风神推出风神II代轿车,并将其定名为“风神蓝鸟”。这一年,风神轿车国产化率达到了40%,并在年底迎来第2万辆汽车下线。2003年,东风与日产合资项目开始实施,风神汽车决定将生产企业的品牌与产品品牌分离,并在3月15日推出03款“NISSAN新蓝鸟”轿车。此时,“风神”品牌黯然淡出。
而就在当时,国内各界对于汽车企业热心合资、淡化自主的批评声、咒骂声此起彼伏。受到批评最多的时任一汽集团总经理的竺延风在新闻采访中曾表白“要耐得住寂寞20年”。实践证明,创立自主品牌,确实需要一个学习、借鉴,并在此基础上创新的过程,风神的淡出,其实是准备迎接下一个更好的机遇。
这一过程也许用不了20年。2005年,东风自主乘用车项目立项,2007年东风乘用车公司正式成立,最终围绕中高档的定位,东风乘用车形成了“以我为主、集成创新”的造车指导思想,并提出了人性、自然、科技的造车理念。
此时的东风也有了自主创新的实力。在这一过程中,直接或间接参与开发新车的研发团队达20个,人员12000余名,直接参与项目的研发人员有1100人,数十家世界一流供应商参与了首款车型的同步开发,其中包括博世、德尔福、伟世通、李尔、爱信、弗吉亚等。同时,他们把世界上最著名的咨询公司也都请来了,包括麦肯锡、科尔尼、BCG等。2008年3月,最后确定罗兰贝格开始介入工作。当时需要确定的问题很多,比如这个品牌核心价值到底是什么,品牌应该如何规划,品牌用什么名称等等。
经过几个月的反复论证,最终确定既要使“东风”的品牌价值能够在乘用车品牌上延伸,同时又要与“东风”商用车品牌进行很好的区隔。2008年6月,东风乘用车品牌正式定名——东风风神,东风作为公司品牌,风神作为子品牌。
“风神归来”成为东风自主乘用车品牌战略的重要一步,也翻开了东风独立自主的新篇章。按照东风乘用车副总经理李春荣的说法,世界上有日系车,德系车,我们自主品牌也应该叫响自己的名字,风神就叫华系车。但愿本着“量少精品出”这一原则发展起来的风神华系车能够站稳潮头吧。
《产品可靠性报告》2012年3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