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高速井喷,15%保守预期,5%实际增长,中国汽车市场仅用半年时间就从天堂堕入平凡人间。相比发达国家,中国汽车市场仍然是一片值得留恋的海景,但陷在沙滩里的众多车企却踌躇不前,眼看着小排量购置税优惠和汽车下乡补贴政策被取消,耳边又响起油价上涨和都市治堵限购的风声,他们只好仰望着天空叹息“好日子还能再来吗?”不过,放大镜下的中国汽车仍然有不少独特的风景,它们预示着美好的未来,拐点就在眼前
买来的幸福
人民币的升值点燃了购买海外企业的热情,虽然鲜有成功案例,但在汽车业,人们仍然发现了成功的苗头。2011对于汽车人而言不都是坏消息,比如吉利。但由于之前太多的急躁和激进,更多的自主品牌正在为过往的行为付出代价
吉利与沃尔沃的协议签字后,一批国内媒体受邀最后一次访问瑞典,换了东家的沃尔沃少了洋味儿,连国内都有为之扼腕的声音,可见品牌文化的魅力与崇洋心理的情结同样根深蒂固。吉利如履薄冰地对待着买来的幸福,小心翼翼地躲在沃尔沃箭头LOGO的光芒背后,生产基地和新产品杳无音信,开始让国人不耐烦了。不过,相比较北汽对萨博的利用(2009年12月14日,北汽宣布已完成对瑞典萨博汽车公司3个整车平台,以及发动机、变速箱等技术所有权的收购)、民企收购欧宝的搁浅,在众多海外收购案例中,全须全尾的新娘和名正言顺的结婚证,只有吉利沃尔沃案例中才能见到。特别是在江淮、比亚迪纷纷出现负面消息的时候,拿来主义的优势变得更加明显。
三年前,记者走访上汽泛亚汽车技术研发中心,一位专家悄悄地讲,国家开发银行曾经去泛亚视察,目的是希望了解什么样的设备是自主研发必需品,因为他们并不了解哪些设备是必要,而另一些是充数的。当时,全国都在寻找自主创新的点,汽车无疑是个大热点,意大利三座标公司生产的激光测量仪被大量采购,该公司发言人称最大的买家就是中国的汽车生产商。但国家的支持不等于事业的成功,提目标、上项目,搞新产品热火朝天,真正的整体研发实力却并未形成,能够与国外对手比拼的核心竞争力也没有找到。
更为可惜的是,五年前,国际汽车业大洗牌,中国抓住时机陆续买进了一批品牌,包括MG罗孚、沃尔沃和半个萨博,虽然有过周折但毕竟是形成了一些国际影响力和研发基础。然而,消化还没有开始,自主品牌就又被要求去搞中高档车型。五年后,当那些没有买进外资,一直自立更生的自主品牌还在为中高档车卖不动而大伤脑筋时,“弯道超车”和新能源政策又急切地摆在他们面前。疲师远征,跨步不行,软骨病就是这样一天天积累起来的。如今把责难都抛给企业,显然是不公平的。当然,企业也不是没有问题,比如人事的选拔问题过于草率,研发人才难以施展才华,整体实力等不及积累。这些都可以靠时间来解决,只不过社会舆论没有给时间。连说一句“耐住寂寞”都要遭受批评,可见整体气氛过于急躁。
在这种急躁气氛中,比亚迪成了靶子,因为它率先撑不住了。近六成销售人员下岗,报表上的亏损面只能靠营业外收入(以政府补贴为主)来勉强遮掩。给自主品牌喘息的时间,让它自我反省,自我成长,这将是来年的基调。慢下来,才能拐过弯。
上汽的惊艳
幸福的人总是幸福的,尽管不幸的人还在为各自的霉运伤心。比如上汽,15%的增幅和40多个亿的利润,让它成为上半年中国汽车企业最大的赢家。荣威和MG品牌似乎正在走向伟大的胜利,对印度的投资令整个产业为之一振,而反哺通用后再度让出股份,又令坊间对中国汽车的真实实力产生了怀疑。好在SAIC的故事还在继续
《布隆博格》在分析上汽集团半年报时称,一季度该企业的利润突破40亿,相比比亚迪等自主品牌的跌落和日资企业销量增长的放缓,这家以上海大众和上海通用为主力,开创了荣威、MG、大通等自主品牌的巨舰正在成为最令人钦羡的汽车制造商。
不过,在增长的背后,也有令人泄气的消息。上汽当初购买了通用汽车在上海通用1%的股份,如今却要依照协议允许通用汽车回购,使上汽和通用在这家合资企业的股比重新回到一半一半。一些人开始慨叹认为通用这样做不够义气,也有人认为中方缺乏强硬的立场。其实,这不是上汽一家的问题。
通用汽车CEO埃克森7月表示,预计通用汽车公司将完成与中国上汽签订的回购上海通用1%股份的协议,从而将对上海通用的持股比例提至50%。在2009年通用向上汽出让上海通用1%股权的时候,双方协商此次转让有效期为2年,两年以后,通用汽车有优先回购这1%股权的权利。同时,上汽通用五菱10%的股份以及联手在印度投资建厂也作为幕后条件之一。这本来是一件很普通的公司内部交易内容,如果炒作的话,外资是有话说的,既然你强调要50:50,那就不能说你多一个点就好,我多一个点就不好,本来就应该公平嘛,虽然这是表面上的公平,但文章当初是你定的调子,不允许外资控股,所以要一半一半,那现在允许内资控股岂不是双重标准吗?
其实,我们真的不必太在意这一个点。多少年的50:50并没有让我们腰杆挺直,从1978年北京吉普签约到现在,汽车业的合资已经走过三十多个春秋,去年开始合资企业才真正有了所谓的自主品牌广本理念。要争气靠自己的本事,不要在股权算盘上抠来抠去。国家领导人每次出访国外的汽车企业,都是表态希望对方把最先进的技术拿到中国来,而事实上多数企业只是把最先进的产品拿到中国来,我们并不掌握这样的技术。现在比过去强了一些,拿到图纸看得懂,过去人家给你技术你也不懂。我们现在是有钱了,甚至有时候可以比外方更有钱,但腰包鼓和腰杆硬是两码事,积累不是朝夕之间能完成的。
通用最困难的时候,《纽约时报》用两个整版介绍GM在中国的美好时光,还配了一张上海一家人挑选别克牌汽车的照片,让受够日本人气的老美似乎在东方找回了一些面子。在美国人看来,没有什么帮忙不帮忙的事,合资企业用的不还是我的品牌和平台吗?帮我渡过难关,你不也好用我的牌子继续赚钱吗?当然,如果没有上海通用中方强大的营销能力,别克在中国未必能发展的好,说不定赛欧之后就歇了。但在多数合资企业,中方能够撑住门面的也就是营销能力,这和对本土的理解,对中国式经营技巧的掌握有很大关系,让中国销售人才到国外去就不好说了,上汽派到韩国的营销队伍很难开展工作。因此,是中国市场救了通用,而不是合资企业的另一方立大功,如果要感谢,还是要感谢咱们的消费者,不管什么车只要好就买,不在乎它是快破产的企业,还是如日中天的厂家。这也成就了上汽这样的优秀企业,它让众多同行在危机中看到了转机的来临。
《产品可靠性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