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彻心扉
吕洋 天津京剧院实验团 青衣 程派
在后台化妆间见到吕洋时,她正在对镜梳妆,由于距《牧羊卷》开唱还有两个多小时,为了不影响工作,她边扮戏边接受采访。谈话中,她会不由自主地停下手里的活,侧身面向我,专注地与我对话。吕洋攻青衣,一想到前些年热播的电视剧《青衣》,再品品她的每句话,嗯,听上去软软的,都很好听,蛮有意思的。
老问题,你是怎么接触到京剧的?
四岁开始接触。我父亲是票友,天天在家放京剧,我耳濡目染地喜欢上了京剧,尤其喜欢李世济老师演唱的程派代表作《锁麟囊》。我起初师从梅派,后来孟宪荣老师说我宽厚的嗓音适合程派,我就学起了一直向往的程派。
程派听上去哑哑的,为什么会吸引你?
程砚秋先生为人正直,他所塑造的女性形象极具人格魅力,有内涵,有思想,深沉含蓄,特别值得回味,这点最令我难以抗拒。程先生善于吸收美声、梆子等各种元素,因此程派的一些基本功也很独到。
如何吸引年轻人看京剧,靠化妆?
首先演员要美,要让观众眼前一亮、赏心悦目。另外就是宣传很重要。
美是共通的,你怎么理解美和时尚?
杂志里、电视上,放眼望去都是性感女郎,有人认为这就是美,就是时尚。我倒觉得在当今的社会背景下,能够找到自己的个性、得到时代的认可就是时尚。京剧艺术的性感是深到骨子里的,更有内涵,更值得回味,更令人遐想。京剧演员永远有一种文化意识,我希望让时尚的东西体现出一种文化气息。我的事业是古典的,但生活中我是年轻的,也喜欢时尚品牌。我喜欢有文化品味的东西,比如经改良的中式服装就能体现出古典与现代的完美结合。
您以上的看法是不是也会影响对车的选择?
我扮演气质稳重大方的青衣,即使选车也很受这个影响。喜欢庄重的,有点儿霸气又不张扬的车子。
采访结束后,唱戏成瘾、视京剧如生命的吕洋打了一个比方,“干这行挺苦挺累,但爱这行就别有怨言。这就跟结婚一样,决定嫁给一个人了就得认,要不然就别结婚。”这话说得实在,也道出了她对京剧的真情,看来是爱入骨髓,“无可救药”喽。
静静在美
王瑾 北方昆曲剧院 旦角
爷爷辈的老家儿说,北京城最老的戏楼叫广和楼,原来有幅旧联,相传为咸丰年间的进士所写。上联是“学君臣,学父子,学夫妇,学朋友,汇千古忠孝节义,重重演出,漫道逢场作戏”,下联为“或富贵,或贫贱,或喜怒,或哀乐,将一时离合悲欢,细细看来,管教拍案惊奇”,这也许就是戏曲的魅力吧。
年轻人有着像淘古董一样的好奇心,虽然知道一出昆曲《牡丹亭》的票价可以炒到几千元,但还是不懂。当我们见到与昆曲为伴30年的王瑾时,很自然地想知道为什么她能这样乐此不疲地穿越在戏里戏外、古今之间。
你从小是因为喜欢才学昆曲的?
不是,我当年对昆曲懵懵懂懂,纯粹是外行子弟。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得知北方昆曲剧院招生,就去试了试,因为有声乐、舞蹈的功底,顺利被录取了。小时候对它不懂不知,到后来学昆曲并以此为职业,再到热爱,我发现这个行当越干越有味道,越挖掘越有深度。随着文化积累和阅历的丰富,反复咀嚼与揣摩之后,对同一首曲子会有不同的感悟。
什么是昆曲的魅力所在?
我认为是它的传统美。《牡丹亭》、《西厢记》、《桃花扇》、《长生殿》这样的名著,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再配上古典优美的词、曲,营造出悠远静谧的惟美意境。很多年轻人也被昆曲的这种古典美深深打动。
北京曾经热炒《牡丹亭》,现在年轻观众多了吗?
近十年来年轻观众在逐渐增多,原因之一是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首届人类口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第一名,受重视程度与被宣传力度有所加大。我们也经常走进校园,在各大高校演出《牡丹亭》、《窦娥冤》、《长生殿》里面的经典折子戏,把学生们耳熟能详的故事用昆曲惟美的形式加以演绎,效果极佳。但目前老年观众仍是主力。
上面说的这些都是老故事了,与原著相比,昆曲的演绎有没有创新?
当然有创新。我们现在正排的《红楼梦》就是在原著的基础上进行的编曲。但像《窦娥冤》、《单刀会》都是后人在真正元曲的基础上细微改动而成,大体模式不变。
不过,昆曲肯定要以传统戏为主,因为传统更能体现它的美,但艺术是多元的,在传统的基础上可以尝试添加当代元素,重要的是把握一个度,这尚在摸索当中。有人认为现代剧情可以吸引年轻人,其实不然,有些年轻人会觉得这样容易失去昆曲古典的意境。昆曲不会特意迎合谁,一味迎合只会丧失自己的魅力,没有意义。
换个话题,谈谈您对车的偏好?
别看我显得娇小,我从学车那天起就喜欢开大车,视线更好也更有安全感。我还喜欢操控性好、空间大的车子。我不会在车里放太多的装饰物,妨碍驾驶,还是干净利落好一些。在拥堵的城市开自动挡方便,但我也很享受手动挡的驾驶乐趣,有空会陪父母或带上三五知己到北京周边转转。
采访结束后,王瑾带着摄影师在颇显老旧的北方昆曲剧院里停停走走,恨不能在每一个角落都留一张影。“过不了多久这地方就要拆了,30年前我踏进这里时的景致就是这般,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未曾改变。”王瑾说,为了昆曲,她在这个院子里留下了太多情。
角的艺术
马佳 黑龙江省京剧院 青衣花衫 王派
腰杆笔直,即使坐在松软的沙发里也丝毫不懈怠;一袭白裙,人群中宛若百合花般玉立亭亭;举手投足,落落大方,一颦一笑,眉宇间尽显娇媚。眼前这个温柔若水,气质如兰的女孩儿就是马佳。
你属于哪一派?(刚采访几个人,就开始用行话了)
王派。虽然为了充实自己也学梅派,但偏重于王派。我觉得王派比较适合我,文武双全,青衣、花旦、刀马融为一体,是个较全面的派别。王瑶卿先生给四大名旦说过戏,是四大名旦之根基,但由于王先生中年时期从事教学及幕后工作,不大登台演出,名气不如四大名旦。
当初苦练的基本功现在受益匪浅吧 ?
我从10岁开始学戏,头3年练基本功,又枯燥又辛苦,经常挨老师打,那会儿学习简直跟上刑一样痛苦。但往后越学越有滋味,直到如今,京剧已成为我生命中不能割舍的一部分。现在回忆起来,那是段挺美好的时光,痛并快乐着。基本功扎实肯定是一笔财富,但很多基本功现在都用不上,我攻青衣花衫,不是偏武的行当,都是些招招架架的武功。
听说你目前在攻读京剧研究生?
是啊,快毕业了。读研之前虽然也登台演出,但底子特别薄。现在有全国最著名的老师指导,提供丰富的资源,我们增长了不少见识。
读研一定会带来一些变化。
让我变成熟。以前的表演很肤浅,很表面化,现在渐渐学会独立思考并创造人物。我以前没有发现京剧这么美,读研以后逐渐理解到更高的层次。现在年轻人都觉得京剧节奏慢,半天唱不出一句话,那是因为你没有全身心走进它。
你都要这么久才发现京剧的美,那对外行来讲岂不是更难了?
不能这么说,人和人的鉴赏能力不同。而且不同的人会发现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美⋯⋯
还是谈谈车吧!
我对车没有太多研究,但喜欢时尚的东西,喜欢欣赏潮流之物,比如新出的宝马GT,保时捷卡宴。我选车注重时尚外观,一定要漂亮,不注重品牌和性能。
章诒和在《往事并不如烟》中讲到马连良先生有一次发脾气,圈里人说了句名言,“人家发脾气,因为人家是角儿,你倒是发脾气,谁当回事儿啊。”想想也许名利场里总不过这些东西,但是艺术就是靠一个个角色来创造的,没有角儿哪有演员呢。所以,我理解马佳们的努力,成功、掌声、鲜花⋯⋯也许这不是生活的全部,也许她们对好车之类的物质也有向往,但她们似乎注定要为角儿的艺术而付出更多。
偶尔,掌声要等你转身时才会响起。然后你突然想哭,笑着哭。
《产品可靠性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