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产品可靠性报告》>>

[卷首语]这个夏天有点冷

2011-08-05 15:00:30 中国质量新闻网

    随着国家统计局二季度经济数据的披露,经济增速放缓和物价指数的上升成了人们热议的话题,虽然“滞胀”并未出现,但刺激消费政策的退出对车市的影响还是令人担忧。新浪网称,“今年年初鼓励政策的陆续取消,注定了2011年将是中国车市降温的一年。”看来,这个夏天对于汽车行业来讲是有点冷的。那么该怎么办?继续降温还是加把火呢。

    媒体称,贵阳市决定自7月12日起效仿北京,施行摇号购车政策,人们质疑:一个实际出行需求车辆仅有不到30万辆的城市,其拥堵问题是否也需“下狠药”治理。但在环保人士的认知中,越是以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为主的城市,越应该严格限制汽车消费;与此同时,曾经在去年被认为产能严重过剩的汽车行业,也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坚称应该重新刺激汽车消费。面对保还是压的争论,连专家们也有点纠结了。这让我想到那个老太婆拜佛的故事,老太婆跪在佛前,“请佛祖保佑,下一场大雨吧,我大儿子是卖伞的。”老太婆前脚刚迈出大殿,后脚又转了回来,“请佛祖保佑,来个艳阳高照吧,我二儿子是卖盐的。”佛无语,老太茫然。

    汽车业不能陷在这个怪圈里面:刺激则过剩、过剩则限制、限制则疲软、疲软则刺激,没完没了。一个理性的社会,各个行业应该协调发展。事物普遍联系,因缘和合共荣共损。平等、和谐、节能、可持续的消费,是保证汽车产业和其他社会经济部门得以顺畅运行的润滑剂,新能源车是汽车业必须接受的事实,不要只看刺激政策的退出,看不到鼓励新能源汽车的机遇,谁抓住了它谁才拥有未来。然而,观念不是靠推广可以解决的,电动车的普及,也惟有依靠认识的转变才能实现。大手大脚的消费观靠一两款电动车能改变吗?还是那句话:节约不是口号,更不是从费油变成费电。

    同样,在汽车业景气的时候,经销商的眼睛容易向上看,消费者没有发言权;销量下滑了,生产商的眼睛向下看,只盼望快点上新车好多卖钱,至于新产品是否可靠则是后话。这就导致了另一个怪圈,相对于前面的产业怪圈,可称之为质量怪圈:疲软就降价、降价就赔本、赔本就换帅、换帅就上新车、上新车就质量差、质量差就卖不动、卖不动就疲软,还是绕不出去。企业的质量观由它的文化塑造与传承来决定,靠老板和职员的心灵平衡来实现。而现在,企业的心理往往处在失衡的状态,要求政府必须刺激市场,否则赚不到钱就会影响经济增长。但政府是理智的,住房保障建设、人民福利制度建设、教育医疗资源的均等,更关乎大局,在这些民生问题没有解决之前,片面刺激汽车消费就是“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割肉补疮式的花样文章贻害的是未来。

    一两个城市的行为即使过激也不会影响大局,而面对冷静的呼声,却依旧强调个体暂时的痛苦,这才是短视。一个受限制的环境,才能磨炼出优秀的品牌;一个受打压的空间,才能淘洗出夺目的真金。经得起时间的冲刷,经得起车主的挑剔,你就是一个想做、能做、敢做的百年老店,这样品牌的产品也才值得我们去买。

    这个夏天有点冷,但只要能挺过去何尝不是一件好事呢,冷点儿好。

《产品可靠性报告》

(责任编辑:)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