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产品可靠性报告》>>

扶不起的“阿斗”?

2011-08-05 08:39:48 中国质量新闻网

    最近,中汽协公布了6月汽车产销数据,当月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40.37万辆和143.59万辆,比上月分别增长3.83%和3.62%。数据似乎喜人,但自主品牌的表现却并不理想。2009年,国家出台了《汽车产业振兴规划》,在此大背景下,自主品牌汽车份额被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随着激励政策的退出和城市治堵方案的出台,今年1~5月,销量“应声而跌”的自主品牌市场份额也迅速下滑了2.5%。6月份,这一下滑趋势仍然没有得到遏制,但同期日系企业销量却比5月份增长了30%,零售销量增长了近19%。

    为什么自主品牌汽车会如此不给力呢?首先,笔者认为最大的问题是政策导向。前两年国家出台的政策有利于自主品牌汽车发展,使得自主品牌汽车厂商的日子太好过了。比如2010年,轿车949.43万辆的销售数据中,自主品牌轿车为293.3万辆,占轿车市场的30.9%,比排名第二的日系车高出8%。正是由于市场太好了,自主品牌汽车厂商盲目重视产销量,忽略了甚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阻碍了其品质质量的提升以及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另外,政策的快进快出也如同连续大补后突然吃不起饭,让企业在一时之间难以适应。

    其次,持续近30年的“技术换市场”战略,使得自主品牌汽车厂商大部分患上了“技术依赖综合症”。之所以依赖洋品牌的现成技术和成果,因为这些东西拿过来后,马上就可以赚钱,而自己研发费时费力,所以自主品牌很少自己去开发,也就渐渐地产生了惰性,如同长不大的孩子。同时,自主品牌汽车企业也经常会遭到洋品牌的封杀,遭遇国外的技术壁垒,要知道,洋品牌最好的、最先进的技术不会卖给自主品牌,甚至会遏制其发展。最著名的案例是十多年前奇瑞汽车刚刚生产出第一款车时,大众汽车就购买了一批车运送到德国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有部分零部件与一汽-大众生产的捷达可通用,德国大众马上要求一汽-大众的所有供货商停止给奇瑞配套。不要用道德来斥责大众汽车的合理产权诉求,绝不在竞争市场上培育自己的对手,这是再明了不过的商业逻辑。

    就像前面提到的,正是由于前两年市场太好了,很多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往往急功近利,先满足市场、扩大市场占有率,重量而轻质,采用拿来主义,很少针对国内的路况、国人的习惯和身体状况去研发新技术、新产品。即便有针对国内研发的汽车,也往往因为设计人员经验不足而出现明显质量缺陷,比如最近多起夏天空调不制冷的“小马拉大车”现象,足以说明技术型人才队伍的建设问题。

    行业最新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千人汽车保有量是58辆,其中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千人汽车保有量已经超过200辆,而世界平均千人汽车保有量是120辆,发达国家千人汽车保有量是600辆以上,这说明我国汽车市场空间还是相当大的。在网络调查中,如果购车预算为10万元,超过78%的参与者表示会购买合资品牌。消费者不是不爱国,不是不支持自主品牌汽车,经过10多年的发展,自主品牌汽车能到达30%的市场份额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但消费者购车已日趋理性,很多人买第一辆车是圆汽车梦,第二辆车则是满足升级换代的需求,更强调内在品质、舒适性。可自主品牌并不争气,无法满足消费者更多需求。在销量上升的同时,自主品牌汽车被投诉的案例数量也明显上升,由于人员素质和管理的不到位,不仅是售后服务被消费者诟病,自主品牌汽车还在很多环节上与洋品牌差距相当明显。其次,洋品牌车型价格近年不断下跌,在这一趋势的挤压下,国人的选择偏向也在情理之中。

    我们都知道,自主品牌汽车的发展史与洋品牌的百年历史相比,无论是品牌口碑的影响力还是震撼力都相距甚远。如果自主品牌汽车厂商一味地跟在洋品牌的后面,缺乏自主创新,那么还有何能力去撼动甚至超越洋品牌?而今中国制造在全世界都是响当当的,但在汽车这个市场,其羸弱的一面却非常明显,核心技术和核心设计能力的缺乏等等,使得自主品牌最终只能在低端汽车市场打拼。

    近年来,国内汽车市场的超高速发展已经超过了社会的承受力,如果不采取措施,严重堵车会蔓延到全国所有大中城市,因此政府取消汽车市场财政补贴等政策就成为理所当然。同时,上半年业绩下滑正好给自主品牌汽车企业敲响一记警钟,只有树立自信心、从重量到重质、自主创新,才能改善消费者对自主品牌的认识,才能有机会与洋品牌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自主品牌能否改善“阿斗”形象,时间和机会也已不多,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产品可靠性报告》

(责任编辑:)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