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众不同的试车
说实话,看惯了国内汽车媒体的试车稿件,现在的我对这样的文章已经提不起兴趣。无意中看到了《品质汽车》的试驾报告,感觉有一些不同,尤其是在内容方面。除了常规情况下对车辆的评测外,我还看到了试驾车辆的竞品车型的技术参数,这对于消费者来说无疑是最快捷的在同级别车中选择自己所爱的一条路。另外,在文章中,我还看到了一款车的“前世今生”,不同时期同一车型的介绍,丰富了汽车爱好者的知识储备。这样的试驾文章对于潜在的消费者和纯粹的fans来说都具有吸引力。
汽车爱好者 郭子杰
小编:确实,一样的试驾和不一样的呈现正是我们的追求所在。能在有限的版面中为消费者传达出更多的信息,让读者的一次阅读“物超所值”也是我们的与众不同之处。感谢读者对《品质汽车》的关注,也请您在日后提出更多的意见和建议。
答疑解惑的“特别报道”
最近在《华尔街日报》中文版上看到一篇主题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将重蹈传统汽车的覆辙?!”的文章。文中从笔者的亲身体验出发,为如火如荼进行的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善意地提醒了一句,其中也提到了电池的问题。作为一个有意愿入手新能源车的消费者,我最大的担心同样来自电池和充电设施,而贵刊第七期特别报道栏目中关于此话题的介绍,也丰富了我的新能源车知识,让我了解到除了电池,电机也是新能源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购买的话,它也是需要重点考察的。
北京 高先生
小编:在7月刊上,他世界栏目中“遥望中国电动车”的内容,以及特别报道中的一组文章,分别从宏观和技术的角度分析了新能源车在中国的发展,以及全球范围内新能源车的发展走向。对于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满腔的热情固然重要,但更现实的问题是企业如何突破技术瓶颈,以及如何解决私人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碰到的种种问题。
如果重心可以低一点
不论是最近还是早些时候,大巴车侧翻的事故时有发生。经过近期的观察我发现,大巴车的重心如果能低一些,相同行驶环境下的事故发生率或许会有所降低。资料显示,一般参与运营的大巴车的尺寸数据大约为长/宽/高:10000/2400/3500(mm),而大巴车的结构是车架(离地200mm左右)、行李舱、座椅、头顶空间、车顶。如此的结构下,乘客正常坐在位子上时,整辆车的重心离地距离约为1700mm,车辆的左右轮的距离为2400mm,这3个数字形成了一个不稳定的三角形结构。另外,高速公路两旁的护栏高度为1000mm左右,远低于大巴车的重心。作为一个关心道路运输安全的读者,我个人的观点是,大巴车的侧翻与车辆的结构关系密切,希望设计师在设计车辆时能对这一问题着重试验。
热心读者 马首
小编:据了解,为了更大程度保证公路客运的安全,相关部门已经要求客车采用全承载车身,这样的车身重量降低,结构强度与刚度提高;简化了构件成型过程,提高了材料利用率;整车重心低,高速行驶时稳定性好。最大的优势是被动安全性好,欧洲进行的客车被动安全测试结果显示,全承载车身能够在汽车翻滚及相撞等恶劣情况下保证乘客的安全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