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尾部的牛头标,不知道会有多少人在看了锐志格栅上的标志后会认为它属于丰田家族,即使这样的车标在大陆地区很少见,基本都是车主自己改装的结果。其实,从日本的原型车Mark X到2005年国产后的中文名锐志,再到2010年9月的新锐志,其侧重点也在市场的历练中有所改变。
6年前,当国内市场中高级轿车的消费者们还在热衷于排量、车身尺寸等看得见的硬性指标时,锐志的出现俨然带来了另一种选车的思路——性能。V6发动机、FR前置后驱和6速手自一体变速箱至今看来,也不是落后的装备。第一代锐志车主们发现,原来汽车的驱动形式对操纵性有如此大的影响,V6和L4即使同排量,对驾驶感受来说也大不相同。
锐志的到来虽然给了喜欢尝试的消费者一个新选择,但大多数潜在车主的选车标准显然不可能因为几款广告、一款车的投放而迅速改变。因此,即使锐志的平台等级甚至与皇冠、雷克萨斯完全相同,但轿跑车的定位、与同排量中级车相仿的整体价格,并没有让中国的消费者有“超值”之感。当然,平台、技术这些抽象的卖点更不会吸引彼时的消费者为之埋单,不温不火成为了锐志上市前几年销量的真实写照。
镜头拉到近两年,对操控日益着迷的消费者发现,锐志的价格和雅阁、凯美瑞相差不多,比奥迪A6L、A4L便宜不少,但配置上明显比前者丰富很多,甚至可以与后者相媲美,仅其拥有的后驱特点,就足以让其与竞品的比较中吸引眼球。于是,锐志的销量终于开始拨云见日提升不少。不过,跑车味十足的车身仍然有一份不羁,这在吸引一部分消费者的同时,也难以进入中国家用、商务、公务这三大主流汽车销量贡献区。
于是,犹如一个曾经处在青春叛逆期的孩子走向成熟一样,改款的新锐志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B级车市场。有人说这是“华丽的蜕变”,其实“识时务地转变”可能更为贴切。在新锐志的身上,消费者不再纠缠于它的运动或商务的定位,因为新锐志的外观覆盖件让其车身长度在视觉方面上有所增加,轮距增加的20mm也让其宽度数据变大,由此带来了车内横向空间的改善,充分满足国内消费者对车内外“大”的诉求。
事实上,锐志在上市之初没有大红大紫的原因,除了感官层面,还有一些经济方面的原因。虽然日系车在燃油标号上具有较好的兼容性,但不少老锐志车主还是出于燃油燃烧更充分的考虑喂爱车97号的食,而新锐志在牺牲少量动力的情况下,对发动机进行了调校,让93号汽油可以完全适应车辆的运行。
综观目前国内轿跑车市场,一汽-大众CC、新君威、睿翼和思铂睿等无一不是出自国际大厂的产品,与它们相比,锐志当然同样系出名门,而且前置后驱的特点也让它在驱动方式上更胜一筹,但认知度方面的问题、轿跑车市场的容量等问题依然是新锐志继续近两年辉煌的一个羁绊。在做了一定的本土化改造,特别是大气、空间感、精致程度、豪华性等因素都达标的情况下,能否拉长竞争线,用运动商务范儿来打动对汽车产品日趋苛刻的消费者,新锐志的销量已经给出了答案,其单月出厂的统计数据,显然让上市时一汽丰田常务副总经理田聪明每月6000辆的销量预期显得有些保守了。
《产品可靠性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