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上海车展即将到来的时候,我从抽屉里找出了那张来自上汽集团2001年的邀请函。10年前的上海车展在世贸商城、上海展览馆和旧的上海展览中心三地举行,来往展馆只能打车,而现在的上海车展已经成为国际A级大展了。不过,上海人体现在买车用车时的精细似乎并没有变。
今天,当你经过那些被栅栏门圈起来的里弄,就能找到典型的海派消费风格。上海的早晨,随便一个早点摊子就能散发出水煎包的香气,它们被一只只精巧的小纸袋装起来,面包片切掉四边后炸的焦黄脆甜,这样的几片西多士加上热牛奶足以构成你上班路上的美好记忆。想来上海人买车也一定是精挑细选的,外形、内饰、性能和品质都差不得半点,如果总是出毛病,那这车肯定是“不来赛”。也许正是这种原因,在我们中国汽车质量网中,来自上海消费者的投诉相对较少。
可惜,并非所有的地区都有这样的消费观。近一个月来,发生在汽车质量方面的新闻不断更新着——兰博基尼的车主砸毁了他价值300万的座驾;锦湖轮胎事件在3·15晚会上曝光,三名高管被免,产品宣布召回;三包管理规定又一次从水底接近水面,这些事实让我们看到汽车消费者的维权道路是多么漫长。上海车展有可能再次调动起人们买新车的积极性,而新车带来的质量纠纷又有谁去关心呢。我们应该逃离展馆,站在繁华的背后去考虑问题。
最近,一位网友宣称,现在的汽车杂志只会说软话,他想自己办一本专门给汽车挑刺儿的杂志。贴子立刻被广泛传播。虽然现实未必允许这样的杂志产生,但它反映了消费者的意愿,那就是让敢于讲真话的人站到前台来。在本期,“百名车主评新车”栏目对上汽荣威进行了调查,“他世界”栏目中,国外专栏作家也给出了他们对中国自主品牌的评价。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我们无法完全、准确地勾勒出某一款车的可靠性现状,但我们在努力地传达着一种信息:好车是需要观察的,不能光听别人忽悠。
自去年北京车展走上报摊,《品质汽车》已经走过一年的时间,从最初的“51款主流家轿可靠性调查”,到去年年中的“百名车主评新车”,再到年底的“18款中级车调查”,我们又长大了一岁。成长必然伴随着烦恼和艰辛,但只要您认为买我们的刊物值,那么我们就等于收到了您最好的生日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