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产品可靠性报告》>>

读者来信(2011-04)

2011-04-05 10:46:59 中国质量新闻网

    一块试金石

    就在3月,2011年日内瓦车展开幕的消息占据了各大汽车媒体的首要位置,新车发布、改装车亮相、概念车登场,以及那些有市无价的汽车吸引着全球无数的车迷。不管是否能在现场看上它们一眼,车迷们都为那些艺术品和工业品的结合体疯狂着。在国内媒体的猜测中,我看到有11款车展上的新车即将来到中国销售,也许几个月后,我们就会发现身边一闪而过的车,正是出现在车展上的那辆。

    我虽然没有亲身前往欧洲,但在网络媒体的报道中也算得上把车展上的车看了个遍。看到有的车型会很快在中国销售,也感到很高兴,这说明中国市场越来越受到汽车厂商的重视。但与此同时,我的担心也隐约出现。不少汽车企业的全球召回中,多次声明不涉及中国市场,这不仅让中国市场上的产品质量无法得到保证,更威胁着中国车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作为一个消费者,我认为世界产销大国不应该只是汽车厂商的聚宝盆,也应该是检验企业社会责任感的一块试金石。

    北京 黄政

    一扇窗户

    接连看了几期《品质汽车》杂志的“他世界”栏目,感觉信息量很大,能从更全面的角度看到其他汽车工业发达国家的消费习惯和市场。尤其是第三期的美国《消费者报告》杂志关于“汽车品牌认知度调查”的一组文章,能看到很多中外消费者在汽车购买方面关注度的不同。这也为国内自主品牌汽车企业走出国门,生产适合国外销售的产品提供了中肯的参考;当然,如此详实的调查报告也给自主品牌汽车企业提了一个醒——自主品牌的品牌认知度依然有提升的空间。

    上海 周子峰

    一份期盼

    在中国汽车质量网的调查中,看到了关于“汽车三包政策难产困境调查”的内容。作为一个开了17年车的消费者,我觉得中国汽车产量高速增长的这两年,是消费者对《汽车三包规定》的出台最期盼的两年,更有媒体报道“两会”后《汽车三包规定》有可能就会公布最终版本。对于一个相对处于弱势群体的消费者来说,这样对消费者利益有保障的规定无疑是越快出台越好。

    从6年前开始关注汽车三包以来,消费者慢慢地了解到,厂家、经销商、消费者的利益纠纷一直是各“相关部门”谁都不愿碰触的雷区,平时和朋友们聊天时大家也认为,这也是汽车流通及售后领域相关政策一直难产的原因。不过,作为普通的消费者,等了6年,盼了6年,我们仍然认为今年呼声最高的《汽车三包规定》能够出台,绝对可以制约经销商的经营违法行为,同时让厂家重视和提高产品质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汽车买卖中消费者和经营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现状,缓解新车退换难于上青天的尴尬。

    陕西  王浩

(责任编辑:)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