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囊,这个20世纪继安全带之后又一保命产物,如今已经在各个级别的车型上应用,但随着安全技术的提升,这样的保命装置却给我们带来了潜在的威胁
明明白白的原理
气囊是在汽车发生冲撞时对车内人员加以保护的有力装置。当汽车发生正面碰撞事故时,安全气囊控制系统检测到冲击力超过设定值时,安全气囊电脑立即接通充气元件中的电爆管电路,点燃电爆管内的点火介质,火焰引燃点火药粉和气体发生剂,产生大量气体,在0.03秒钟的时间内完成充气,使气囊急剧膨胀,冲破方向盘上装饰盖板鼓向驾驶员和乘员,使驾驶员和乘员的头部和胸部压在充满气体的气囊上,缓冲对驾驶员和乘员的冲击,随后又将气囊中的气体放出。
简单来说,汽车安全气囊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感器,按其功能来分,有碰撞传感器和安全传感器两大类。碰撞传感器是安全气囊中用来检测碰撞强度的传感器,一般安装在汽车前方左右两侧,分别检测前方及左右两侧纵向30度范围内的撞击。安全传感器的主要功能是用来防止气囊系统在非碰撞状况下引起气囊的误动作。气囊系统通常装配这两个安全传感器,在感应撞击力量的同时,也用来防止系统在非碰撞状况引起气囊的误动作。
当发生碰撞时,足够大的减速度力使安全传感器两触头(触点)闭合,将电爆管电路接通。它只有在车辆前方发生冲撞时才对减速度作出响应。否则,当冲撞以外的其他原因,即便碰撞传感器有信号输出,如果安全传感器无输出,则判定车辆无冲撞,气囊也不会展开。
从系统的角度来看,要达到乘员保护的最优化,需要根据每辆车的不同,对乘员保护系统的各个部分进行参数匹配。不合理的匹配,不仅达不到保护乘员的目的,还有可能对乘员造成较大的伤害。比如,气囊点爆时间过晚、气体流速过快、气囊展开方式不合理等,都会导致乘员的伤害指标上升,增加头部、颈部或胸部的伤害。
秘而不宣的技术
在国外汽车安全气囊系统中,气体发生器和气囊都已标准化,可根据不同的车型进行选购。而作为气囊系统核心部件的控制系统,其控制机理却是各生产厂家严格保密的核心技术,它决定着气囊何时开始准确无误地点爆。也就是说,气囊控制系统要能准确判断出正撞、偏撞、斜撞和撞树等各种复杂情况的碰撞强度,并准时点爆气囊。
目前从国外的资料中可以得知,对使用安全带的控制系统来说,一般情况下规定:20km/h以下正面撞墙时,气囊不点爆;30km/h以上正面撞墙时,气囊一定点爆;20~30km/h之间为点火的模糊区,气囊可点爆也可不点爆。
对于我国来说,截止到2008年,我国汽车强制性标准中有关汽车安全方面的标准共有78项,其中主动安全29项,被动安全23项,一般安全26项。在这些强制性标准当中,没有关于安全气囊的相关标准。
气囊起爆的核心技术十分复杂,一般情况下,撞击角度要在左右各30度范围内、并到达一定撞击力度时才会起爆,而具体的起爆条件各个厂商也模糊不清。
不过,可以知道的是,通常气囊爆开条件比较苛刻,与碰撞减速度、角度、碰撞物形状和刚度等多种因素有关。所以,汽车在碰撞之后气囊是否打开不能以车辆损坏程度来判断,因为气囊为电脑控制系统,它的打开条件在电脑中已经固定。
气囊为何弹不出来
那么,什么情况下的碰撞气囊不容易弹出来?通过对数十位车主和专家的走访调查,记者发现有如下几种情况的磁撞不易使气囊弹出:
一是在车辆与高速公路的护拦发生碰撞。这种情况下,即使车速比较快,碰撞较为严重,但由于护栏不是刚性物体,车头与护栏撞击的角度较小,很多情况下气囊无法爆出。
二是车辆钻入前方大车车身下部。由于气囊的传感器一般安装在车辆前部或中部位置较低的地方,因此,一旦发生碰撞的部位在车辆的中上部,传感器可能无法感应真正的撞击力度,并无法向控制器传递正确的信号。
三是车辆发生翻滚时。
四是驾驶员未系安全带时。
气囊弹出是有条件的,而且很多条件被车主所忽视,这是当今汽车技术的发展情况制约的,也不能单一认为是某一厂商的欠缺。很多气囊未弹出的案例证明,各品牌厂商都存在不同条件碰撞时气囊无法弹出的情况。也就是说,安全气囊没有神话。
TIPS:安全气囊的使用条件
一、安全气囊一定要配合安全带一起使用。如果驾驶过程中不系安全带,气囊弹出时会对乘员造成很大的伤害。
二、注意车辆中的安全气囊开关。有些车辆的副驾驶安全气囊有手动开关,如果不慎将其置于“关闭”状态,则安全气囊在车辆发生碰撞事故时也不会弹开。
三、不要将儿童置于副驾驶座位上。安全气囊起爆时会产生强大的冲击力,儿童的身材矮小、肢体柔弱,容易受到意想不到的伤害。
四、驾车时尽量不戴框架眼镜。如果驾驶员在行车过程中配戴眼镜,一但气囊弹出,破碎的镜片材质或将对眼睛造成严重伤害。
五、在车辆的仪表盘上有安全气囊的指示灯。在正常情况下,点火后警告灯会亮大约四五秒钟,进行自检,然后熄灭。若警告灯一直亮着,则表明安全气囊系统有故障,应立即进行维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