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产品可靠性报告》>>

气囊不是“超人”

2011-01-05 14:27:16 中国质量新闻网

    1952年,一位美国工程师在自己驾车遇到的小事故中得到灵感,设计出了一种汽车缓冲安全装置,并在1953年获得美国国家专利局颁发的专利证书,这世上从此有了安全气囊。我们不可否认的是,迄今为止,在美国的交通事故当中,安全气囊已保护了约14200人的生命。安全气囊在严重的碰撞事故当中能够保护约1/3的人员生还,而且1/6的驾驶员或前排乘客能够在碰撞中得到安全气囊的保护而被拯救。

    但是,即使有这些数据作支撑,我们仍然要提醒消费者,别高估了安全气囊

    武装到牙齿又如何

    随着整车被动安全的重要性日渐被重视,在一些高档豪华车宣传手册上甚至会出现三十多个安全气囊,从颈部、膝部、到车顶两侧,在意外情况发生时缓解来自车辆的压力,配合侧面气帘的使用,更能有效保护乘客的头部和颈部。

    这些可谓是武装到了牙齿的安全气囊,不仅成为产品的大卖点,更是消费者在买车时的最大诱惑。但是,请注意,这是理论上的说法。现实中,安全气囊何时应该点爆是各汽车厂家的机密,“并非质量问题,是没有达到气囊起爆条件。”也是案例中厂家惯用的说辞。

    “车辆在高速公路上与护栏发生碰撞时,就有很多气囊不爆出的情况,我们也咨询过厂家,说是因为金属的带状或片状护栏本身就有一定的缓冲和吸能作用,再加上车辆与其发生碰撞时大多是侧面剐蹭而非正面撞击,所以此时的气囊并不会起到保护的作用。”某保险公司从事理赔的白旭经理说,他作为接触事故较多的保险人员,见过很多车辆受损较为严重,气囊却无法弹出的真实案例。

    在C-NCAP的碰撞测试中能够得到5星评级是很多汽车生产厂家的目标,其实,在这个5星成绩中,车辆是否配备气囊以及气囊是否正确爆出也是测试项目中的主要加分点。但是测试中所谓的发生碰撞,是指车辆与固定的刚性物体发生碰撞。如果发生碰撞时的对方是可变物体,且撞击角度不垂直,气囊都将无法打开。

    著名汽车专家朱西产博士同样表示:“如果轿车与没有后下部防护装置的卡车发生的追尾碰撞、碰撞护栏后造成翻车等事故中,正面碰撞防护气囊同样无法开启的。”

    事实上,连汽车制造厂商也在安全气囊的看法上有分歧。

    美国和日本的汽车公司正在努力增大气囊尺寸来保护乘员。而欧洲一些汽车制造公司,如奔驰、宝马和沃尔沃等则认为,安全气囊本身决不是保障乘员的灵丹妙药,它必须在一个统一的汽车被动安全系统中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在这个系统中,一定要具备紧缩式安全带、结构可靠的座椅、儿童专用座椅和一系列其他部件。而且,最好在车身结构设计开始时就考虑到这个安全系统所有必需的组成部件的安装。

    气囊本身的安全性

    安全气囊的问世来源于工程师对被动安全系统的进一步开发,以保护驾乘者在出现撞击事故时不致发生生命危险。但基于这个良好的出发点而来的气囊,其功效始终受到质疑。

    国外的一组数据表明,安全气囊出现之初,因安全气囊在不该打开的情况下打开而受伤的人,与因安全气囊受益的人,数量不相上下。在一些很轻微的汽车碰撞中,气囊过于敏感而打开,其后果比气囊不打开造成的伤害更严重。当然,技术从研发到成熟的过程中,安全气囊本身的安全现在已经进步了很多,但它仍不是碰撞时的“万金油”。

    “安全气囊系统启动时将冲开气囊盖板,并在瞬间展开充气,很可能对成员造成冲击。另外,此时产生的灼热气体也会灼伤驾驶人员。”汽修专家缪先生介绍,若汽车以60km/h的速度行驶,突然的撞击会令车辆在0.2秒内停下,而气囊则会以大约300km/h的速度弹出,由此产生的撞击力约有180kg,这个力量对于人的头部和颈部等较脆弱的部位来说是很难承受的。

    另外,对安全气囊持质疑态度的专家认为,目前汽车配置的气囊主要是根据某一地区大多数人的统计数据制定的,因此它只能对大多数人提供良好的保护。据调查,撞车时气囊对身高在1.6m~1.7m的人起到适度的保护作用,但对身高不足1.5m的人在某种程度上说则是弊大于利。因此,也有国外的媒体把安全气囊称之为“儿童杀手”,而且的确有过儿童为此失去生命,这一现象也受到了更多父母的关注。因此,专家建议身材过高或过矮的乘客坐在后排,尽量坐在距气囊30cm以外的地方。

    走出误区

    来自美国相关方面的数据显示,1986年至1997年2月,安全气囊共挽救了1828人的生命,但在上述时间段内,它也造成38名儿童、21名司机和2名成员死亡。

    是时候不迷恋甚至迷信于安全气囊了。

    清华大学汽车工程开发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林建认为:“与其过分注重用安全气囊来保安全,不如系好安全带。因为在安全带和安全气囊对驾乘人员的保护中,安全带的作用要占到近80%,而单独使用安全气囊,其保护作用只有20%。同时使用安全气囊和安全带,保护的效果最好。”

    朱西产博士认为,之所以出现车主和汽车生产厂家因安全气囊未爆出对簿公堂,但不会有消费者因安全带未保护好驾乘人员将厂家告上法庭的原因,是因为“气囊使车价提高了很多,人们对它的保护作用期望值也高,一旦有人在事故中被撞得头破血流而气囊没有展开,用户会觉得自己花了很多钱却没有买来安全,对气囊的满腔期望化作愤怒,一气之下就将厂家告上法庭。事实上,有很多事故根源于没有系安全带。这恰恰反映出,我国公众对安全带和安全气囊碰撞防护效果在认识上存在误区。”

    虽然各位专家的研究细分领域不同,但在谈到安全气囊的使用时,却有一个共同的观点:汽车安全并非仅仅只是安全气囊,更为重要的是包括安全气囊在内的安全设计理念与整体设备的共同效果,这才是切实保障自身生命安全的重点。另外,不论是主动安全装备还是被动安全装备,它们只是客观存在的因素,也可以不断完善。但是作为一种交通工具,操控的主题是人,即使汽车安全设备再周到、详备,事故的发生与结果最终还在于驾驶者自己。

    通过请教专家和分析已发生的案例,记者发现,“究竟怎样的气囊在发生碰撞时肯定会弹出”似乎是一个无解的命题,因为永远不可能有与碰撞试验一模一样的碰撞环境和条件。除非,汽车上安装有一个“瞄准器”,能确保汽车在发生碰撞时迅速调整好角度和方向⋯⋯但是,对于发生在瞬间的碰撞,这显然是天方夜谭。

    无论气囊多少,它只是多了一层事后的保障,但它绝对不是每次都能救你于危难的超人。

(责任编辑:)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