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产品可靠性报告》>>

价格高在哪儿

2011-01-05 15:08:53 中国质量新闻网

    本期“百名车主评新车”调查结果显示,车主对途观提出的不满最为突出的一点就是“价格”,占到被访人群的50 %。排在后面的还有一些其他因素,比例都更小,不具有代表性。可见,价格,才是最让消费者头疼的一个问题。上海大众途观的价格高吗?究竟高在哪儿呢?

    来看看价格比较

    我们来看看这组数据(北美价格从美国雅虎网站查得,各车均选2010款的价格):

    CR-V厂家指导价:18.98万~26.28万元,美国市场建议零售价格:$21,545~ $29,745;

    RAV4厂家指导价:18.98万~26.43万元,美国市场建议零售价格:$21,675~ $27,985;

    奇骏厂家指导价:20.78万~26.98万,美国市场建议零售价格未找到数据;

    ix35厂家指导价:16.98万~24.28万元,美国市场建议零售价格:$18,995 ~ $25,845;

    途观厂家指导价:19.98万~30.98万元,美国市场建议零售价格:$23,200 ~$33,500。

    不难看出,在国内,同是合资品牌,功能定位很接近的几款车型中,途观的厂家指导价的平均水平确实要高出不少。北美也是同样。虽然北美市场上的途观与国内的车型配置有不同,但途观与其他几个品牌的价格差距还是比较明显的,也就是说,在北美市场Tiguan也是贵。如果您非要拿中国市场价格和美国市场换算成人民币价格比,来证明途观太贵,我们也不反对,可那与国家政策、贸易壁垒有关的问题,是我们这里无法讨论的。

    排除国际间的横向对比,我们看途观为什么贵,答案其实很简单,大众的优势从来就不在价格。

    国人眼里,车系出身的高低太重要了。大众作为七十多年的资深德系品牌,头顶显然罩着“品质车”的光环。在很多人眼里,德国人造车的理念,以及德国人一丝不苟的精神成为他们品牌竞争力的优势力量。同时,上海大众作为中国首家汽车合资企业,历经25年的发展,其产品质量稳定可靠的口碑早已深入人心。两个因素的结合之后的结果就是:上海大众在国内合资生产的车型,从最早的桑塔纳,到现在还在生产的POLO、帕萨特,其价格都不便宜,但是价格高这一因素,又被很多人习惯了,即使不太习惯,也勉强接受了。

    国内私家汽车发展时间很短,几乎是以“贵族”身份进入中国的“大众”,如今地位已经有所降低,但直至日系、韩系车以及中国自己的造车企业在国内遍地开花之后,大众依然很“小资”。

    加价是根源

    对于途观来说,价格,是个问题,但其实也不是最根本的问题。加价,这才是让那些消费者最为恼火的问题!

    日系、韩系SUV已在国内市场热销多年,2010年3月26日,上海大众途观姗姗来迟。英俊的新面孔一出现,受到热捧在所难免,何况它还带着德系车的光环,更何况还有生产厂家上海大众这一金字招牌,让途观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想不火都难。大众途观的上市,基本上终结了某品牌SUV连续多年加价提车的历史。

    火!太火了!于是,这轮加价到了途观。

    最初,在某地区曾有过加价6万提车的消息,引来国内消费者骚动一片。随后,一些地区甚至专门制定了一个比厂家指导价格高1万到3万元的地方指导价,如果着急提车,还要另外再加1万到2万元的“加急费”。直到2010年底,途观上市9个月后,很多城市提现车也要加装两三万元的车内装饰。

    不加价能提到车吗?有可能,但是那不属于现在开上途观的首批尝鲜者。因为在写此稿之前,记者曾以买家的身份咨询过排队等车的期限,4S店工作人员给的答案是“不确定”,这只能让那些耐不住性子、想要尝鲜的买家另想办法。

    买车时不差钱,或者咬咬牙就开回家了,如果有机会发发牢骚,说这车价格让人不满意,也就不足为奇了。

    车门问题有必要提

    在调查中,有途观车主提及这样一个问题:在寒冷的天气里无法正常开启车门,记者在某些汽车论坛上也发现了这一情况,而且发现这并不是个别现象。

    有车主反映,在天气忽然变冷的时候,早上途观车门无法打开,有的时候是某个车门,最多的时候是四个车门都无法打开。随后的跟帖显示,出现这个情况的车主数目并不少。

    有车主怀疑是因为洗车的时候车门进水,导致车门内相关锁止机构被冻住。也有不同意见,认为是车内某个相关部件的润滑油受冷之后凝固,无法顺畅达到润滑的效果,导致开门困难。但显然都跟低温有关。

    车主发现这样的情况后,一般可以通过开启其他车门,从里面将那些问题车门打开,如果四个车门都不能打开,则需要采用吹风机吹热风的方法解决问题。当然,如果感觉问题严重,可以到4S店更换车门内相关部件。

(责任编辑:)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