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产品可靠性报告》>>

召回的不是车,是态度

2010-11-05 15:00:39 中国质量新闻网

    丰田又召回了。不仅是丰田,就在这十多天里,接二连三召回的主角还均是重量级豪车:宝马、奔驰、沃尔沃、宾利以及克莱斯勒等顶级的汽车品牌无一幸免。

    有人拍手称快:不要迷恋哥,哥也只是传说。看,世界顶级品牌也有质量问题!

    上述说法的确没有什么错误,不过试问:自从人们有品牌意识以来,有哪个品牌的产品没有出现过问题呢?所以,说这话的无非两类人:一类或许是对于汽车产品很不了解,另一类就是别有用心者了。我无意偏袒这些被召回的汽车品牌,因为我和他们没有丝毫的利益关系,更不是他们产品的拥趸者。站在客观的立场上看待这些圈内大哥大的召回之举,我也要借用一句流行语来评价:哥召回的不是车,是态度。

    人无完人,金无足金。中国的这句老话放之四海而皆准。是人就会犯错误,连毛泽东这样的伟人也还有七分功、三分错呢,况且你我这样的平庸之辈。同一个理,企无完企。虽然所有的企业都在追求产品合格率的100%,但是,目前有哪一家企业真的做到了这一点呢?没有。如果要说有,那绝对是个传说。所以,我们无法苛求别人不犯任何错误,因为我们自己都做不到。但一个人如果能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尽量克制并加以改正,这就是个可以塑造的人,简而言之就是一个好孩子。当然,也不乏一些这样的坏孩子:他们明明知道自己错了,不仅不检点自己的言行,还偏偏找别人的茬。

    车界亦然。在科技前行、产品不断升级换代的过程中,瑕疵、缺陷也总是如影随形。不过,幸好有奔驰、宝马这样的好孩子还能够常常意识到自己的缺陷。遗憾的是,还有一些无视自己错误的坏孩子。被众多用户投诉的烧机油问题已成奥迪汽车的典型缺陷问题,然而,从当初理直气壮地指责属于用户使用问题到目前的保持缄默,奥迪咋就那么“傲”呢?奥迪为什么不能召回呢?同是汽车界的国际品牌,做大牌的差距咋就那么大呢?

    说白了,无非是利益驱动。企业讲求效益天经地义,但如果光盯着利益而抛弃了责任,那就有点不厚道了。是利益多一点还是责任多一点,是利益大于责任还是责任大于利益,这恐怕是每个企业尤其是汽车企业必须并且将长期面对的问题。

    不仅是奥迪,也还有不少的国内自主品牌,他们在遇到缺陷时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息事宁人,他们企图一直延续着自己“零召回”的记录。殊不知,这种努力的结果就是一旦出现问题,那就是群发性的、持续性的,甚至危及生命安全的故障。反其道而观之,这种欲盖弥彰的做法也实在愚蠢,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一个发展了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汽车企业,如果至今还没有一款产品召回,那不是他的产品质量过硬,而是企业的责任欠缺。这样的企业应该受到用户的拷问、良知的责备、消费者的唾弃。

    就在宝马召回事件之后,一项调查显示:44%的用户认为宝马主动实施召回是对消费者比较负责的态度,值得肯定;30%的消费者认为没有不出问题的车,只要及时公布召回信息就好,而认为影响心中宝马高端品牌印象的只有20%。更重要的一个数据是:63%的用户认为此次召回丝毫不会影响自己对宝马其他车型的购买。

    我们也很期待每一辆出厂的汽车都没有缺陷,我们更无意鼓励企业上演召回秀。但是,对问题车的召回与否绝对是一个企业的态度问题,一种维系责任和良知的态度。

(责任编辑:)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