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产品可靠性报告》>>

为何消费者在乎“一视同仁”

2010-09-06 10:12:03 中国质量新闻网

    最近,就国家质检总局公布的《汽车产品召回监督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业内外反响热烈。毋容置疑,此次新召回条例的出台将有助于消费者权利的保护,也为制约境外汽车钻空子提供了法律保障,更维护了中国汽车消费市场的自尊。

    长期以来,汽车企业对消费者尊重不够,而消费维权机构对消费权利也存在漠视,这些都已经引起公愤,变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至于欺诈、蒙骗、伪劣、造假等现象,现实生活中也无处不在,例如多年前三菱帕杰罗事件,近期杭州丰田召回“赔偿门”,还有大家熟悉的“砸大奔”、“牛拖宝马”的故事等,其背后所引发的原因,都与其对消费者态度傲慢、不公以及歧视的因素有关。尤其是那些外国大公司,除了质量问题所表现出来的“投诉无门”,还有“漠视无礼”、甚至“拖延搪塞”。作者就采访过一位浙江车主,他花了两百多万元购买了一辆意大利著名品牌的豪车,因刹车异响,行驶时发动机会熄火等质量问题,修了两年多都没修好,但当他提出换车的要求后,不仅遭拒,还被敷衍,最终交涉未果,闹上公堂。作者思量,之所以会这样,表面看是没有一部完善的保护汽车消费者的条例,深层次看还是被“超国民待遇”宠坏了。

    据资料显示,今年上半年汽车投诉比去年增长了55%,召回车辆平均不到一周就有一起,总数竟达30起。如此频繁的召回事件表明:随着汽车销量的剧增,汽车质量也很堪忧,尤其是那些进口车不时被曝光。这也在提示人们,对洋车的迷信该醒悟了。而一些国产车暴露出来的问题更是不容乐观。此次新召回条例从过去的“稀松”到现在的严厉监督,可以看作是一种对消费利益保护加强的进步举措,顺从了民意,代表了国家的意志。

    目前主导中国汽车市场的还是“国产洋车”,本土汽车依然处在边缘化的状态;而从产业态势来看,一些主流车企还是扔不掉“奶瓶”,仰仗重复引进车型称霸市场,靠消化和仿制技术赖以生存。

    这样的反差,造成的结果是自主品牌形象的矮化在加大,尤其是合资企业以“自主”、“本地化”的名义力推低端车型扩大到二三线市场的策略,不仅压缩了自主品牌的生存空间,还做大了外资品牌的市场基盘。而市场竞争的现实情况也不对称,外资和合资企业在优惠政策和条件方面占有优势。如最近在华的美国企业写信给美国政府,把中国实施的一视同仁政策看作是“搞贸易保护”,“以损害美国企业利益为代价来支持本土企业”等。这种抱怨背后无疑是想继续享受“超国民待遇”。从这样的角度看,新召回条例的出台具有现实意义,至少为公平和平等竞争提供了一个起点。

    过去为了吸引外资实行的是“超国民待遇”的优惠政策,入世之后要按WTO规则行事,中外企业享有同等待遇,这在此次颁布的新召回条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故有人对召回条例处罚规定作了分析,认为一些罚金已经超过了国外同类的规定,也就是说,通过提高处罚力度,抬高违规成本来彻底根治质量问题,既与国际社会接轨,体现公平竞争,也能从根本上保护消费者的利益。

(责任编辑:)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