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产品可靠性报告》>>

防撞梁的X档案

2010-09-06 10:05:04 中国质量新闻网

    你愿意花几十分钟去检验汽车的音响系统效果,还是愿意花同样多的时间去关注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安全性能?答案当然是后者。不论你身处的汽车市场是否发达、汽车文化是否成熟,对安全的诉求不分国界

    当碰撞不可避免地成为道路事故的重灾区时,更多的消费者开始把目光转向防撞梁,细心的消费者发现,不同品牌之间的这些“隐形”安全设施竟然如此不同。从本期开始,我们会定期到汽修厂进行摸底,这可能是国内汽车杂志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调查汽车安全的一道道门神。

    

    对比 区别还不小

    除了汽车生产厂家,谁对防撞梁的可靠性有发言权?汽车维修厂应该算其中之一。这次,我们走进北京奔宝丰润汽车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的维修车间,试图打开汽车安全的第一本X档案。

    在约2000平方米的维修车间,停放着近20辆等待维修的汽车,品牌大多为德系、日系。有十几年维修经验的总经理缪光辉也为我们介绍了美系车防撞梁的可靠性,这将在以后的X档案栏目中揭秘。

    还是先说德系和日系吧,在对比了两款处于同一价位区间的德系车和日系车后,可以看得到的不同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防撞梁和车体的连接方式有所不同。德系车的前防撞梁两端,分别以四个固定点与车体连接,日系车为两个固定点。缪光辉对此的解释为,发生碰撞时,这四个固定点会对产生的碰撞力进行更有效的分解,相对来说车内成员的安全会得到比较充分的保证。

    其次,防撞梁的厚度和长度有所差别。据缪光辉介绍,对比中的德系车,防撞梁钢板的壁厚超过5mm,但是日系车的壁厚则小于5mm。长度方面,德系车的防撞梁长于日系车,对车身前部的保护相对较大。

    第三个区别来自车身尾部。结果很简单,参与对比的德系车有后防撞梁,而日系车没有。缪光辉说:“就我个人的维修经验而言,在这方面,德系车的防撞梁的作用可能和更高价位的日系车的作用相当。”

    正在工作的维修师陈师傅介绍:“由于材质的刚度和结构,以及防撞梁的安装位置不同,所以防撞梁在车辆碰撞时产生的作用,还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正在观察两车防撞梁的差异时,一位维修师拆开了一辆老款法系车的车门,我们看到,一根圆筒形的侧防撞梁安装在车门内侧。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曾发布数据,车门防撞梁在2002年拯救了994名事故受害者,它在车辆撞击固定物体(比如树木)时的保护效果非常明显。不过,这位维修师说:“一些现在生产的车辆都没有侧防撞梁。”

    那么美系车呢?缪光辉认为:“早期来到中国的美国车还是不错的,防撞梁的用料和装配比较实在,但现在个别国产款的低端车可能受到成本控制的影响,这方面已经大不如以前。”

    

    分析 专家有话说

    针对上述观察到的现象,我们咨询了业内专家。北京市汽车修理公司总工程师魏俊强认为,分析不同车系车辆防撞梁的可靠性程度,不能简单从看到的一些表象来作判断,而是要看到车辆的设计思路和理念。“从对车内人员的保护来说,高强度防撞梁的作用会更明显,但是对于碰撞对方是行人或者动物来讲,太高强度的防撞梁无疑会对对方造成致命的伤害。”

    魏俊强认为,在车辆越来越多的今天,这一点是汽车生产企业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对于防撞梁的安装位置和长度、宽度,魏俊强也提醒消费者:“不要盲目认为越宽越长的防撞梁,保护作用也越大。事实上,防撞梁作为车的一部分,是与车型、底盘高度、离去角密不可分的。而且,防撞梁的作用更多地体现在对碰撞力的分解方面,想要保证行车安全,不能只迷信于这些装置。”

    汽车行业独立分析师钟师则认为,根据一些交通事故来看,后防撞梁的重要性已经日益凸显。汽车企业应该开始重视汽车后部碰撞的技术开发和测试。钟师说:“目前国内还没有针对后部碰撞时乘员安全的相关法规标准,但是企业应该从社会责任出发,自觉进行此类试验,不能因为这类碰撞发生几率较小,就忽略这一危险。”(编者注:本栏目为一线采访策划,未经权威检测机构检验,不具备法律效力。)

    

    Tips

    作为汽车被动安全的第一道屏障,保险杠是吸收和缓和外界冲击力、防护车身前后部的重要安全装置。一般保险杠是由外板、缓冲材料和横梁三部分组成。我们平时说得比较多的保险杠,只是这个防撞梁的外皮。那层外皮由类似塑料的材质制成,更多的是为了美观。真正保护车内成员安全的,是在它包裹下的防撞梁。

(责任编辑:)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