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产品可靠性报告》>>

配置躲猫猫

2010-07-25 15:46:14 中国质量新闻网

    在价格始终是主导国人汽车消费行为的中国市场,不论是土生土长的自主品牌,还是入乡随俗的合资品牌,为了压缩成本,增加利润,都可谓是绞尽脑汁:配置上躲猫猫,无疑是颇具隐蔽性的一招

    

    近日,朋友终于决定出手买车,一来是不堪忍受上下班高峰期在地铁里被挤成照片,二来是某些车型的现金优惠着实让人心动。但是一圈4S店跑下来,他不得不再次搁浅购车计划。朋友表示:“虽然汽车外形的可选性越来越多,但是配置和原版车比起来,却是越来越少。”

    

    为利益 对手成战友

    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在价格才是王道的国内汽车市场,合资品牌和自主品牌是绝对的竞争对手,但是在利益面前,他们显然选择了同一战壕。

    先说打着爱国旗号的自主汽车品牌。客户预定时,配置表中行李架、副驾驶气囊等配置一应俱全,但是当准车主到4S店提车时,才发现价格并未变化,只是上述配置已全不见踪影,某些豪华版的车型甚至连天窗也被忽略了。此时的消费者,无疑是刀俎上的“鱼肉”,只能硬着头皮把“瘦身”版的车开回家。

    与某些自主品牌“赤裸裸”的减配不同,合资品牌给它冠以文明的外衣:全球采购下的必然结果。只是这里有一个疑问:为什么全球采购后的车辆性能大不如从前?难道全球采购的代名词就是降低汽车品质?这些疑问并不是空穴来风,来自中国汽车质量网上某合资品牌的投诉显示,国产的低配车型,后制动方式由碟式刹车变为了鼓式刹车。一些有多年驾龄的车主认为,这个“隐形”的改变,是造成该车刹车异响的重要原因。另外,也有网友指出:“这款车被定义为重操控、偏运动车型,低配车型为了降低成本便更换刹车方式显然与其定位、宣传背道而驰。”一汽马自达汽车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于洪江曾对本刊记者表示:“如果能搞一次国内外量产车型自重比较,看看原版车与到中国之后的国产车差多少斤,你就能发现其中的奥秘,减配其实不难发现。”

    熙熙利来,攘攘利往。既然重利益让对手们形成减配的统一战线,那么这个利益到底有多诱人呢?一位曾从事过多年汽车销售的季先生给笔者算了一笔账:“同样型号的轮胎,如果从米其林换成国产品牌,轮胎的成本将降低30%左右,但购车者就得承受较高噪音,并牺牲一定的行车舒适性。而如果厂家将软质发泡内饰换成普通工程硬塑,10万元级别的小排量车仅这一项就能节省3000元左右。”

    其实,就在中国车市迎来一片利好声之时,已经有专家理智地审视这一切,包括价格战下的“潜规则”——减配。来自万车网的专家彭浩就认为,通常,一款车只要价格作出调整,装配的配件质量肯定会降低一个档次,一分钱一分货的道理永远不过时。他也提到:“这些零部件的更换,消费者一般很难发现,例如更换减震器的品牌、蓄电池、电器元件等。普通消费者的关注点主要在内饰和外型等方面,但其实厂家降低生产成本主要是通过关键零部件,外在的舒适性配置成本本身就很低廉。”

    

    看将来 苦果味自知

    正如《无间道Ⅱ》中的经典台词:“出来混,总是要还的。”以减配为代价的利益追逐,在数据面前无所遁形。在本刊与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合作进行的全国首次主流家轿可靠性调查中,新车的百车故障率明显高出老款车型。个中原因,恐怕重要组成部分的减配难逃其咎。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零部件权威检测机构人士认为,不少汽车生产企业采取对配置“缩水”的办法以降低成本,从而导致大量“改进”后的新车质量问题日益增多。有些企业在选用某一零部件材质的时候,先前的安全系数可以达到1.5,但出于成本考虑,将安全系数降至1.2,厂家仍然可以说没有降低标准,但整车的性能和使用寿命已经大打折扣。且不说那些关键零部件,仅一个被掉了包的仪表盘,就可能会散发出许多有毒气体,严重损害驾乘者的身体健康。

    相比内饰,安全配置的偷工减料更不能原谅,随着消费者对汽车了解的深入,碰撞试验的结果已经成为他们购车时的关注重点,尤其是E-NCAP(欧洲新车评估机构)的5星评价,更成为了最好的宣传语。某韩系车型的5星评价和送测车型所配备的6气囊+主动安全头枕本来密不可分,但于2009年年底国产的这款车,配置表上的安全气囊仅限于主副驾驶,还有一些被动安全配置也无从查找。这让它在欧洲碰撞试验中的安全得分在中国市场变得苍白无力,但事实上,很多消费者对这些信息只是一知半解。

    当然,包括一汽-大众奥迪在内的合资企业也在把一些配置增加到车型当中,似乎让人们看到了合资企业重视中国市场的曙光,可惜某些企业却为此煞有其事地振臂高呼:“很多国外原版车没有的配置,出现在了国产车型上,例如倒车雷达、电子折叠镜等高科技装备。”其实这种加包装减内容的游戏,早已把消费者的利益甚至生命财产安全置之度外。商人无利不起早,岂能起早学鸡叫。虽然目前汽车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但仅仅依靠降低价格,而不保障产品质量,对厂家来说无疑是饮鸩止渴,合理的配置变化无可争议,但短视逐利的减配却等于减寿。

    更多有趣的减配故事请见本期P148“工坊.汽车设计”栏目,并关注中国汽车质量网相关调查.

(责任编辑:)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