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产品可靠性报告》>>

王传福:领舞电动车

2010-07-25 15:01:33 中国质量新闻网

    王传福终于可以舒一口气了。

    在进入汽车领域之初,他就将电池技术嫁接到汽车上作为奋斗目标,其间比亚迪多次宣称其研发的电动汽车将率先在深圳出租车市场投放,但迟迟未能交车,连其支持者深圳市政府都差点失去了耐心。

    这次终于“狼来了”。今年5月17日,比亚迪向深圳一家出租车公司投放30台纯电动汽车。在交车现场,深圳市政府领导及王传福意气风发,“这是全球首款纯电动出租车,它的投放开创了全新的城市出行方式。”

    

    电池大王的汽车梦

    对于纯电动汽车的姗姗来迟,比亚迪汽车一内部人士将其与F3相提并论:“F3下线与上市之间也经过了比较长的时间,主要原因是王总对第一款车的品质要求非常严格,有一点瑕疵都不能上市,你可以将E6的商用进度作类似的理解。”

    2003年1月23日,王传福不顾创业元老和股东反对,收购濒临倒闭的秦川汽车跨行进入汽车业,基金经理联手抛盘洗仓,两天让比亚迪的股价暴跌30%。

    王传福坚持了下来。2005年9月,比亚迪终于迎来转折——自有品牌F3推出。F3是1.6升的排量,价格跨越7.38万元到9.98万元区间,以中级轿车的配置、经济轿车的价格,“左右逢源”打入了中低端两个消费市场,在2006年第一季度夺得了产、销两个增幅冠军,现在一年销量接近20万辆。

    但在王传福那里,传统轿车只是过渡,他要将自己的电池长项加在汽车上。“电池大王”的想法主要基于两点:一是传统燃油汽车会造成环境污染、二氧化碳排放、能源短缺三大问题,发展对环境无污染且不依赖石油的电动汽车则可以提供很好的解决方案;二是在进入汽车产业之前,比亚迪以制造电池起家,在电池领域拥有雄厚的技术积累,而对于电动汽车来说,动力电池必然是其技术核心之一。“比亚迪相信如果将自身在电池领域的优势与汽车制造相结合,必然能在电动汽车的发展中抢得先机。”王说。

    2007年10月,比亚迪对外宣称其掌握了电动车的核心技术——铁电池,并利用这项技术推出了双模混合动力轿车F6DM。在外界质疑其铁电池技术是否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时候,王传福选择了沉默,不过他不是在回避,而是在等待适当的机会,以事实来进行回击。

    

    梦想照进现实

    股神巴菲特和德国戴姆勒-奔驰作为其坚定支持者,分别在资本市场和行业市场给予了协助——巴菲特于2008年以战略投资者的身份,花费18亿港元认购了比亚迪10%的股份,而戴姆勒则在今年6月,与比亚迪共同成立深圳比亚迪·戴姆勒新技术有限公司,针对中国市场开发电动汽车,按照计划,合资公司将在2013年推出第一款电动汽车。

    这两件事对于外界质疑确实是一个很好的回击,因为质疑者说其技术缘自国外,而巴菲特和戴姆勒-奔驰可能比中国人更清楚真相。而借这个机会,比亚迪的电动汽车发展战略似乎有了一个稍清晰的路径:在巴菲特的资本市场支援下,与戴姆勒-奔驰共同撬动电动车市场。

    王传福及他的员工对与戴姆勒合作寄予厚望:“他们看中了比亚迪在电动汽车领域全球领先的技术优势,而对于比亚迪来说,戴姆勒-奔驰是汽车工业的发明者,拥有成熟的整车技术和丰富的经验,比亚迪将在与戴姆勒-奔驰的合作中学到先进的理念。”

    比亚迪将与戴姆勒-奔驰共同创立一个全新的品牌,主要用于电动汽车,“新车型将以奔驰整车技术为平台,搭载比亚迪最好的电池技术和控制系统,这对比亚迪的电动汽车战略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意义。”

    当然,对于野心家王传福来说,电动车只是其宏伟蓝图的起步,他的终极目标不是电动汽车大王,而是颠覆世界的新能源大王。他曾在媒体面前豪情万丈地宣称,比亚迪将来至少要利用塔克拉玛干1/2的地方发电,并通过提高光伏电池的转换效率,深度整合太阳能电池产业链。

    

    王氏小传

    王传福,安徽省巢湖市无为人,1966年2月15日出生,1987年毕业于中南大学冶金物理化学专业,同年进入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攻读硕士,1990年毕业后留院工作,1995年辞职,创办比亚迪公司,短短几年时间,发展成为中国第一、全球第二的充电电池制造商,2003年进入汽车行业,现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总裁、比亚迪电子(国际)有限公司主席。

    

    王氏语录:

    “我的梦想是解决人类面临的能源问题。梦想实现会带来财富。但财富是顺带的,绝不是我的最终追求!”

    “我已经解剖了大量的汽车,结论是汽车不应该这么高的价格。”

    “比亚迪计划在2015年成为中国第一的汽车生产企业,2025年成为全球第一。”

(责任编辑:)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