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一边在振臂疾呼新能源解决方案的出台,一边捂紧钱包揶揄着那些不吃汽油的车如何温吞吞,丝毫没有驾驶乐趣。到底谁该为新技术的推进买单?汽车厂商们显然也是有苦难言。终于,属于中国市场的充电接口、充电站标准出台了,这可以说是搬开了在我国推广新能源汽车的一块绊脚石。
要知道,很长一段时间里,消费者总是把新能源课题开发过缓的事情怪罪给汽车厂商。
开始,人们怪罪车企只围着传统汽油/柴油动力模式不思进取,给他们带上“有辱企业社会责任”的帽子。尽管后来有些汽车厂商费尽心机在高效节油方面下苦工,但还是不能浇灭消费者在环保话题上的热情。
后来,“混合动力”成了环保符号。事实上,混合动力只是短期解决方案,技术原理上脱不开传统汽油机,还是在试图激发汽油发动机的效力。更关键的是,人们发现混合动力车里多出的那个电池组,生产和降解时造成的危害早就充抵了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省出来的那点汽油。
然后,等到今天人人都爱电动车了,消费者们又开始发难汽车厂商为什么不尽早把电动车投入量产。对此责难,汽车厂商坐不住了。
因为,汽车厂商们向来乐意把利润价值高的新技术产品投入市场。轻量化的创新材料、敢于与航空器媲美的车载电子系统等等,一直都是产品宣传里的亮点。再比如现在热炒的终极解决方案——电动车,其实早在汽油发动机普遍应用之前就出现在道路上了。任何一家汽车博物馆的早期展品区里,都停放着几台古旧的电动车。
汽车厂商开始频繁邀请记者或消费者去自己的研发中心参观,让人们亲眼看着一台台做工精良的电动车在角落里任由灰尘蒙住金属的色泽。
原因无他,实在是现实社会中没有供它们驰骋的生态环境。如果要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电动车,那么足够密度的加电站布局显然是必不可少的。
好在,国家电网集团正着手在陕西、河北等地开始投资建设,而中石油、中石化也在跃跃欲试。目前,上海世博园内正在进行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示范运行。上海市初步计划将建设7~10座以上的充(放)电站、约400个充电桩等配套基础设施。
不过一个充电站的建设少则需要5个月,多则1年,要等到什么时候才能把电动车开上路?这已经不是汽车厂商着急的事了。
当然,还有一个制约充电站建设的大问题,就是统一的标准。
“如果各地建立的充电站不统一,既浪费资源,也阻碍电动车产业化发展。所以,充电站标准必须有,还要赶快有。”《电动汽车充电站通用要求》起草人之一、清华大学汽车研究所副所长陈全世曾如此表示。
如今,这个标准浮出水面。今年4月30日,工信部网站公布一则消息:《电动汽车传导式充电接口》、《电动汽车充电站通用要求》、《电动汽车电池管理系统与非车载充电机之间的通讯协议》、《轻型混合动力电动汽车能量消耗量试验方法》四项国家标准,通过了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电动车辆分技术委员会的审查。
标准有了,充电站开始投入建设,厂商也备好成型的电动车产品,也许,让消费者放心买一辆电动车作代步工具,已经不难实现。就目前来看,起码,只剩下时间这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