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能区和厚钢板的对话
文/秦海霞
厚钢板:哥们儿,咱们隔道相望几天了,我小眼也瞄了你好几瞄了,你那身板儿可是够薄的啊!
吸能区:嗤,你懂什么!我这里到处都是吸能区,薄怕什么,架不住我能吸收撞击所产生的能量啊。
厚钢板:嘎嘎嘎(此处为笑声,毕竟是金属质的),薄铁板吸能?你做梦呢吧!弹性形变才吸能呢,钢板的刚性形变能吸能?小心别把物理老师气死。
吸能区:你out了吧,让我来教你一个乖:我还有一个名字叫“变形区”,之所以有这个名字,是因为我的设计师在设计之初就充分考虑了严重撞车这种极端情况,经过设计师的精心设计后,一旦发生碰撞,我前后的部件能够按照预先设计的方向逐渐变形直至停车,从而尽量减小传递到乘客舱和乘客身体的冲击,减小乘客舱的变形,保障车内乘客安全。
厚钢板:嘎嘎嘎,这也怪了,没听说过越薄越能保护乘客安全的。
吸能区:叮铃铃(此处也为笑声),你说的没错,就是为了吸能,所以我的设计师在我身上专门设计了一些强度比较小的区域。在发生碰撞时,这些强度低的区域会断裂或者发生折叠,而不会向乘客舱方向挤压。经过精确设计变形吸能区的轿车,可以准确预测在发生碰撞时车身的变形方向和程度。
厚钢板:预测?你说的碰撞是碰撞静物吧,要知道撞车可不是经过严密设计出来的过程,路面上的撞车是千奇百怪什么都有啊。有统计说了,撞静止物出事的概率约占6%,与车辆或其他移动物相撞出事的概率约占90%,其他如自燃、坠落等约占4%。
吸能区:哼哼(此时吸能区怒了)⋯⋯你那身板儿,厚成那样儿,如果有撞击,震也能把车里人震死了。穿甲弹打坦克的原理知道不?它就是通过能量传导杀伤乘员的,坦克虽硬,但挡不住隔山打牛,懂不懂!
厚钢板:哥们儿此言差矣,我有我厚的道理,我可不是一堆硬硬的钢材随意堆放在一起,当初我的设计者为了让我日后的主人能在发生撞击时保命,可是费了不少心血,不管是车身设计、驾驶舱设计、每一处所用钢材的精度和厚度,都经过严密计算。发生撞击,不仅不会把主人震死,相反,还能保证主人安然无恙呢。
吸能区:算了吧,我的设计者才是经过精密计算的⋯⋯
厚钢板:其实不瞒你说,我这里也有吸能装置,瞧见那道保险杠没有,就是为了在受到撞击时保护发动机的。我可不求全靠吸能来保护主人,还是靠车身强度。说到底,谁开车求的都是人车平安,不能说人安全了,车却报废了就是终极安全理念吧。现在中国的车购买成本这么高,买辆车不容易,保住人的车主自然也希望车子的损失降到最小。
吸能区:你这是歪曲事实,我可没说光顾人不顾车⋯⋯
厚钢板:还是让我给你上上物理课吧。移动的物体碰撞所产生能量的必然比碰上静止物的能量大。如果碰撞产生的能量不多,你的吸能功能的确可以有效保护乘客,也有缓冲作用,但是当能量比吸能最大的限度还大的时候,就不止是车得维修了,人也得维修咯。你见过受力无极限的弹簧吗?
吸能区:难道说,真正猛烈的碰撞时你就能保证你不报废?
厚钢板:不能,不过和比我刚度低的车相撞时,我能保证我受伤更轻。嘎嘎嘎⋯⋯
吸能式车身:在汽车前后选择较软的材料,一旦发生碰撞,这一部分产生折叠和溃缩,将能量吸收掉,保护人员安全。
优点+
车重减轻,油耗省,节省开支。
缺点-
车体总体刚度相应减小。
履历
上世纪50年代,戴姆勒-奔驰推出的“尾鳍车型”是世界上首批将能量吸收变形区和刚体车身结合起来的汽车。不过现在吸能式车身似乎已经成为日系车的宣传点。
家谱
除了日系车,现在一些欧美车系也使用了吸能式车身,同时吸纳了安全车身的一些优点,形成整体式高强度吸能车身。
安全车身:欧系车的一项特征,侧重车身的刚度,以各种厚度钢板拼焊来巩固车身的安全性。
优点+
车体刚度大,发生碰撞时能够较大程度维护车主安全。
缺点-
车身重,油耗稍大。
履历
奔驰公司开发出了世界上第一个安全车身。其中最富创造力的设想来自于BelaBarenyi。1952年8月28日,他注册了安全车身的专利,专利号为854157。在随后的7年中,戴姆勒-奔驰的工程人员将Barenyi的发明转化成了实际生产。
家谱:
目前欧系车都采纳安全车身这一设计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