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产品可靠性报告》>>

只听楼梯响 何时人下来

2009-11-02 10:13:46 中国质量新闻网

      到底是“辟邪剑谱”厉害还是“葵花宝典”更胜一筹?金庸笑谈,只要坚持练下去,谁都能成为武林高手。这个答案,和中国质量管理界的专家给中国企业开出的“药方”一样。

       为什么全面质量管理在日本全面开花?为什么六西格玛在欧美一片叫好?为什么可靠性管理在我国航天军工领域枝繁叶茂?而在我国民品企业,质量管理的方法和工具遍地开花,却都是昙花一现?

       究其原因,不少的企业总是在追逐流行的质量工具,能够坚持下来的实在寥寥。“喊的多,做的少”的人比比皆是

    

    到底是“辟邪剑谱”厉害还是“葵花宝典”更甚一筹?对于不少的金庸迷来说,这是个争论已久的问题。和这个争论有些相似,到底是全面质量管理(TQM)厉害还是六西格玛厉害?亦或者其他?对于不少的企业管理者来说,这也是个争持不下的问题。

    对此,国务院参事、北京理工大学教授郎志正说:“不管哪种方法,只要你坚持去做都是最好的。”这个解答,和金庸对“金庸迷”们的回答如出一辙:“无论什么功夫,只要你下工夫去学习,吃透它,你一定就能成为武林高手。”

    

    企业:为何有颗善变的心

    如果说现在的企业管理者不重视质量管理,似乎是很不负责的说法。到全国各地走走,从国有企业到私营公司,从大城市到小乡镇,在一个个车间,在一座座厂矿,到处悬挂着“质量在我手中”或类似的标语,同时,你能随时听到相关的介绍,要么是通过了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要么是在搞可靠性管理、要么正在应用六西格玛工具,要么有QC小组在活动……

    卓越绩效管理、全面质量管理、可靠性管理、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六西格玛、QC小组等等,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关联性的加强,质量管理的方法以及工具也越来越多、越来越细。面对这么多的方法和工具,我们到底该选择哪一种?

    这让很多企业管理者一度感到茫然,有的企业拼命地追逐时尚:前年搞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去年用六西格玛方法,今年推行卓越绩效模式,明年打算施行可靠性管理。有的企业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这个车间搞QC小组模式,那个车间用六西格玛方法……

    2009年9月,在深圳,记者真切感受到了中国企业这种善变的心态。3年前,记者曾跟随六西格玛咨询专家到访过几家企业,彼时的场景,那是相当地热闹:红旗招展、彩旗飘飘,公司里上上下下到处在搞培训,那阵势恨不能把每一个生产工人都变成黑带大师。而今,繁华褪去,诺大的一个企业里六西格玛项目几乎消隐不见。

    为什么热闹的场景背后走了过场、流于形式?经常到全国各行各业的企业进行调研和考察的郎志正质问道:“有几个单位在抓质量管理时是‘一把手’在过问?又有几个单位是老总亲自在抓?没有多少!至于企业实情到底是适合哪种体系哪个模式,根本不闻不问。自然,看起来轰轰烈烈、热热闹闹,最终却都成了狗熊掰棒子!”

    这就是中国企业搞质量管理的通病:不扎实、不坚持。

    说起中国企业对质量管理的认识和重视,所有管理界的专家都是一致地“点头”;而提起中国企业对质量管理的深入和扎实程度,大多数专家却又是那么一致地“摇头”。

    除此之外,还有质量管理方法和企业契合度的问题。相比较而言,QC小组和可靠性管理都是提升产品质量的一种好方法,对此没有人会反对。但是,却不是每种方法都必然符合所有企业。QC小组是自下而上,自群众至领导;而可靠性却是自上而下,自设计起点至生产终端。

    这就像感冒清和板蓝根虽然都是感冒药,但其功能还是有区别的,一个是治疗风寒性感冒,一个则是治疗风热性感冒。对症才能药到病除,否则只能适得其反。质量改进的管理方式很多,哪一个更适合自己?这必须要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创新思维,打造一种属于自己的管理模式。已经有这样的企业从中获得了甜头。

    宝钢集团的周世春部长告诉记者,他们公司在不断的实践中,根据自己企业的特点,将原本推行的“精益生产”模式和“六西格玛”结合起来,演变出一个新的管理模式——“精益六西格玛”。

    上海三菱电梯在电梯市场牢牢占据龙头地位,该公司质量管理部处长王君说:“15年前,三菱公司就成立了可靠性科,从事可靠性工作管理、电梯与自动扶梯系统评价、软件评价、电气部件评价、EMC评价、整机和部件评价、型式试验及新产品跟踪等工作。15年来,可靠性工作流程是我们产品占领市场最强大的保障。”

    

    疗效:“西药”未必有奇效

    据一项调查显示,我们对康泰克、白加黑、感冒通、康必得等西药的选择,远远大于对维C银翘片、感冒清片等中药的选择。和其非常相似,这两年,我们的质量管理界也盛行吃“西药”。

    数年前,忽如一夜春风来,六西格玛在中国遍地开花。联想、海航、海尔、华为、宝钢等国内诸多的大企业以及数不胜数的小企业也都对六西格玛争相追逐。这一切皆是因为当时韦尔奇的推广,他在掌管通用电气期间使六西格玛成为人人追而逐之的神奇魔术棒。

    当年不少企业投入巨大人力物力实施“六西格玛”,数年过后,现状却是:成功者寥寥无几,失败者不在少数。

    的确,当我们不停地向前追寻国外先进管理模式的时候,我们应该回头看一下国内企业的现实环境和先进管理工具之间的差距。六西格玛管理这一种质量改进方法,与其他的质量管理方法相比较,其最大的特点是用数据说话。若使用者对统计工具不熟悉,要学习六西格玛的质量管理模式并非是一件轻松的事情。而运用六西格玛,还需要懂得操作相关的统计程序,但这些软件程序的操作方法一般是使用英文进行说明的;要操作这些软件程序,还得依靠计算机。自然,使用者还需要有一定的英语知识和计算机应用知识。

    但我国大部分企业的员工,也许拥有过硬的技术专业水平,但其所拥有的文化知识水平远不能够支撑他们学习“六西格玛”。尤其是制造业里面的基层员工,不少人只拥有初中的文化水平,不懂英文、不懂计算机的操作方法、不知道六西格玛为何物、不熟悉统计工具,在这些企业推行六西格玛,若想取得好的效益似乎有些不切实际。

    对此,北京科力特咨询公司的总经理张晓东毫不掩饰自己的看法,他甚至在两年前就断言:在中国推行六西格玛言之过早。

    这一点,就连国际著名的六西格玛咨询公司BMG全球商务拓展副总裁KamalHassan也非常认同:并非所有优秀的管理方法都适用于任何企业。

    2006年6月21日,美国质量学会(ASQ)中国办事处在上海发布了其历时两年的最新调查成果。有意思的是,起源于美国,却在中国企业流行的六西格玛管理工具,在美国企业中的采用比率仅仅为15.6%;恰恰被许多中国企业认为“过时”了的全面质量管理却仍然极受美国老板的青睐,以59.3%的比率当仁不让地坐在居前的位置上。

    看来,在美国企业界时尚并未“流行”,“老调”仍在重弹。一位署名樊力的网友对此发表评论:一个工具的好坏有时很难评估,但是跟企业结合运用得好,这个工具的效度就差不多了。

    虽然西药对感冒见效比较快,但也并非所有的患者靠西药医好感冒。或者说,有时候,便宜的中药效果来得更快更好。

    也有专家坦言:“根据质量技术水平的高低划分,我国企业的结构比较复杂。因此,针对不同质量技术层次的企业,我们应该有相应的质量改进模式。”

    韩国质量协会咨询专家岳刚表示,随着企业实践经验的丰富,在原有模式的基础上总结出的新质量管理的方法方式将层出不穷。由于ISO9000、卓越绩效模式、六西格玛管理、可靠性管理是在不同层次推行的质量管理方法,因此,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一层层地攻破难关、逐步提升自己的能力,才有利于企业的稳定发展。

    

    执行:一个最“时尚”的工具

    韦尔奇肯定想象不到,他这个美国人却在中国拥有大量的徒弟和追随者;韦尔奇更想不到的是,而今“六西格玛”忽然又成了中国企业手中的烫手山芋。

    这几年,中国一些企业不断变化追逐方向:学习型组织、六西格玛、精益、知识管理……管理变成了中国企业追逐“流行”的过程。

    但是,最灿烂的笑脸也将老去,最耀眼的明星也将隐退,这是“流行”带给我们颠扑不破的真理。

    当我们不少企业成为“世界制造工厂”的时候,一些隐藏在企业深层次的问题亦逐渐呈现出来,例如管理精细化问题。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孙静博士说:“我们可以直接引进国际最先进的机器设备,最好的原料零部件,最高级的企业管理软件甚至是可实现数字化管理的全套生产线与立体仓库。但西方长期发展积淀下来的管理精髓是无法引进的,如判断过程及产品优劣的评价体系无法引进;过程出现异常、产品出现故障时,解决问题、实施补救的具体措施无法引进;顾客明确的、隐含的要求与产品特性之间的动态关系无法引进……”

    企业导入质量管理工具或方法的最终目的是帮助企业达到一个既定的战略,这就体现在职业经理人对于一项决策的执行力度,而这种执行力必须要在这种质管方法实施的每一个流程和细节当中体现出来。

    当然,要想时刻保持一颗稳定的“心”确非易事。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尤建新教授说,全面质量管理的实施需要许多专门的技术和工具的支持,专业培训是帮助我们获得提升质量绩效的能力的重要途径,包括学习SPC、QFD、六西格玛管理、先进的工程技术等等。在许多情况下,细节决定了全面质量管理的成败。先进的技术解决不了所有的细节问题,必须在工作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助于ISO、QS等国际管理标准的支持,规范行为,培养全员的作风。

    在这一点上,在美国上市的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似乎更有发言权。其副总裁郭根苗介绍:“我们公司每年都会制定可靠性工作的计划,确定工作项目、实现目标值及相应的实施措施。为了更好地保证产品质量,公司将产品的可靠性试验工作放在产品开发体系的产品设计验证阶段,可靠性验证的结果作为评判设计合理性、有效性的一个标准。”

    在迈瑞,有十几栋制造大楼、几十条生产线、几百个产品、上百家外协厂,如何来确保产品质量的一致性?迈瑞公司靠的就是可靠性的标准和执行力。迈瑞所有的生产岗位、检测台前都有这么一行字:工艺怎么写,我就怎么做,我怎么做的,我就怎么记。

    郭根苗说:“我们给外协厂也建立了一套软件系统和相应工艺流程文件,有效保证了产品质量的一致性。严格按照这个标准操作就有了执行力,即使出了问题也可以追溯到具体环节具体人员。”

    “即使你教员工再多的统计工具,但如果并不能够改变他们的思想,最终还是不会成功。”KamalHassan说,“好的工具其实很多,但好的企业的执行力不多。所以,领导重视、执行力强、长期坚持是决定性的。”

    坚持:一道最美丽的风景

    作为世界上可靠性标准最高的运载火箭,长征二号F型火箭的可靠性指标达到了0.97。在“神七”发射前的评估测试中,它的可靠性评估值更达到了0.98的新高度。这样精确的可靠性指标是怎样计算出来的?火箭系统副总设计师宋征宇说:“我们3年来通过自身复查,参照其他型号火箭的相关经验,通过诸多的实验,对新一发长二F火箭做了36项改进,可靠性指标评定的结果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可以说,可靠性管理在我国不是没有获得很高成绩。但为什么只是在航天军工领域枝繁叶茂?而在我国民品制造企业,众多质量管理的方法和工具虽然曾经遍地开花,却不过是昙花一现?

    不少的业内专家开出药方:喊的多,做的少;上马的多,坚持的少。而且,这样的企业和人比比皆是。结果总是“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

    还在完全采用全面质量管理(TQM)的上海英特尔公司的经理葛之虹,是一个典型的金庸迷。他说:“从金庸小说中你可以领悟这样一个真理,无论什么武功,只要你下功夫去学习,吃透它,你一定会成为武林高手。对于质量管理是一样的,TQM、六西格玛等等,不管你采用了什么样的质量管理方法,我想,只要你完美地执行、贯彻、落实,勇于承诺并且不断地持续改进,我想都一定能获得成功。我们现在还在采用全面质量管理这种方法并获得成功,就验证了这个道理。”

    上海日用-友捷汽车电气有限公司总经理马宝发对质量管理有更深刻的领悟。“现在,中国马路上的每两辆车中就有一辆汽车风扇是我们公司生产的。我们不仅牢牢占据了国内市场,也夺取了国外的不少市场。之所以走到今天这一步,这源于我们产品的可靠性,我抓质量管理20年了,已尝到了它的甜头。”

    他说:“可靠性工程是质量管理上升到突破型管理阶段中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可靠性技术是质量管理的较高层次,也是当今先进的质量管理标准中的基本要求。它强调的是‘设计开发决定一切’,必须对产品设计开发前期的数理统计分析和失效模式、故障因素的试验分析,及早防范化解。”

    “当然,用什么方式并不是最重要的,如果我们加强了全过程管理和控制的思维和意识,什么方式都会是最好的。”马宝发说。

    十年磨一剑。而对于那些百年老店来说,十年太短。这一点,对于开展可靠性工作颇有成效的方太集团来说,体会颇多。

    曾任方太技术管理中心主任的郑军妹介绍,方太在厨电业率先推行五年保修,这无疑对方太产品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提高产品可靠性不再是口号,而是行动。“企业在实施可靠性试验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阻力,可能就在于能否坚持运用。”

    郑军妹说:“我们将DFMEA、故障库、可靠性试验整合进研发流程后,尽管我们有表单模板和参考案例,但在开始阶段仍然让很多使用者束手无策,引来很多抱怨。眼高手低,听起来简单,做起来不能上手,仍然是我们在培训和引入新项目时必须关注的问题。显然,如何坚持下去需要企业高层足够的智慧和重视。但所有企业应该相信,只有坚持到底才能看到最美丽的风景!”

    俗话说,条条大道通罗马。为了实现质量目标,会有很多种方法,但最先进的却未必是最好的。总之,企业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管理模式,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先进”。我们应该看到自己与西方教育水平和技术基础方面所存在的差距,拉近这一差距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脚踏实地的漫长过程。

    “我会全心全力爱你到底,我会全心全力坚持到底。”阿杜有一首广为传唱的歌曲——《坚持到底》,正如阿杜所唱,“坚持到底,是追逐爱情的秘笈”。而对于企业,坚持到底也正是获得基业长青的秘笈。

(责任编辑:)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