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是对可靠性工作本身还是对产品质量而言,可靠性标准都是一把尺子
黑格尔曾说:“一个民族有一些仰望星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注定没有未来。”
那些以“标准”为底线,以“可靠性”为生产力的企业不可谓不是那些“仰望星空的人”。随着我国在世界范围内经济参与度的加深,从国家权力机构到大小企业,都看到了标准化尤其是产品可靠性标准化的重要性,一些行业翘楚甚至已经感受到了“仰望星空”的无限风光。
正如欧洲和美国在电子业内的竞争一样:双方的竞争,不是一流产品与超一流产品的竞争;而是看谁确定的玩法能够被认可,然后在这种玩法之下制造产品。毋庸置疑,目前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正在向“游戏规则制定者”的角色靠拢。
1.家电业破冰可靠性标准
2008年7月27日是个值得铭记的日子,这一天,全国家用电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家用电器可靠性分技术委员会在山东青岛召开成立大会,标志着中国针对家电产品的可靠性标准化工作拉开序幕。对中国可靠性标准工作而言,这也可谓一次破冰之举。
这次会议还宣布了一个决定:承担全国家用电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家用电器可靠性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工作的单位正是海尔。
作为家电行业的一面旗帜,以海尔为牵头单位的一些可靠性国家标准已经开始实施。2008年,一则“中国冰箱将增加一项可靠性试验——跌落试验”的新闻备受关注。作为国家标准的有力补充,可靠性试验的增加将使消费者购买到质量更可靠的冰箱产品。
“这项可靠性试验标准,已于2009年7月1日开始实施,全称为《家用和类似用途的制冷器具可靠性实验方法》。”作为该项国家标准的起草单位的一员,海尔集团质量保障经营公司总经理王军的话颇具自豪的意味。
据王军介绍,同时实施的还包括海尔牵头制定的《家用电动洗衣机可靠性测试方法》。另外两个涉及“冰箱和洗衣机的可靠性评价办法”的标准已经起草完成,送交相关部门审批。
“我们需要把海尔严格而又细致入微的测试方法提炼、升华,成为全行业都可以执行的国家标准。”海尔洗衣机开发部技术保障部部长王瑞贤曾参与了《家用电动洗衣机可靠性测试方法》国家标准的制定,至今她对标准的制定记忆犹新。
问及海尔的可靠性标准为什么能上升为国家标准?除了眼见为实的可靠性实验室是硬件支撑,被大家称为“王博士”的王海军带领的研究团队也值得一提。据海尔的工作人员介绍,王海军团队的工作很大一部分就是研究标准,而可靠性标准更是其中的重头戏。
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工作人员介绍:“能作为家电领域多项可靠性标准的牵头制定单位,证实了海尔在家电可靠性研究方面的业绩,也充分表明了海尔在家用电器可靠性研究方面在国内同行业处于领先地位。”
2.企业争当规则确定者
“我们在家电可靠性国家通用标准的制定方面协助过海尔,希望方太也能在可靠性标准的制定方面掌握话语权。”曾任方太技术管理中心主任的郑军妹表示。据了解,方太也正在用实际行动向“掌握话语权”迈进。“早在2006年底,方太启动了‘提升设计质量和可靠性咨询项目’,并最终经过1年左右的时间完成了咨询项目。”郑军妹在谈话中不时提及方太技术副总裁诸永定多次在可靠性标准建设方面的指示。
如果追溯起来,这些企业早在多年前就已经严格按照企业内部可靠性标准落实产品可靠性。2000年,志高空调在企业内部制定并执行了《空调可靠性标准》,成为行业内试水“可靠性”标准的先行者,该标准主要包括安全性、耐用性、适应性、抗压性等四项指标。然而志高并未满足于“独善其身”,2006年7月,志高提出“中国空调和外资空调相比,最大的差别不是性能和效率,而是可靠性”,同时倡导国家出台《空调可靠性标准》。
志高空调董事长李兴浩说:“志高首倡可靠性标准,旨在呼吁各空调制造企业更多地关注产品本身的质量,更多地关注消费者的利益,以品质提升推动行业回归理性,推动民族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
当冰箱、洗衣机、空调纷纷踏上了可靠性标准化的征程,平板电视因频现的“黑屏”、“蓝屏”、“竖线”等质量问题而被推上了风口浪尖,可靠性成了惟一的解决之道。2009年3月13日,平板电视产品可靠性标准行业规范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与会人士针对平板电视产品可靠性标准进行了深入探讨。
为了推进国内平板电视产品可靠性规范的确立,海信、长虹、厦华、TCL、清华同方、海尔、夏普、东芝、三星、飞利浦、索尼等平板电视制造企业共同发起成立“平板电视可靠性标准讨论组”。“今天的会议是非常重要的会议,我们这个行动对于行业健康发展,对于消费者长期权益的保证都是一件好事。”中国质量管理协会用户委员会主任樊天顺在会上做了总结。
3.专家提醒莫再“纸上谈9”
就军工方面的可靠性来说,我国可靠性军标委员会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起,曾经致力于美国军标的引入和转化。“可靠性军标主要引用美军标,所以标准制订投入不多,从90年代中期看,引入还是较为全面的。但是也造成了一个错觉,标准制订花不了多少钱。”前航天部质量司总工程师何国伟毫不讳言。
国标及军标参照的IEC及美军标多数制定于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那时的产品可靠性还不高,因此,验证试验多用统计验证的方法。从可靠性分配到验证的制定根据以统计数学为主。于是在某些可靠性工作人员心中,可靠性以统计为主,以致“纸上谈9”(习惯称可靠性为几个9,如99.9%是3个9,99%是2个9)。然而“可靠性主要是管理出来的,设计出来的,生产出来的,不是算出来的。”
“长寿命设计验证还在探索阶段,卫星在轨寿命需求将超过20年,用常规使用试验贮存、试验结果数学上外推是靠不住的,因此,要对不同产品进行蜕化的工程物理分析,找出蜕化机理并改进。”何国伟建议,必须把认为验证标准只是统计数学的“纸上谈9”的做法彻底转化为以工程失效物理为基础、统计数学为辅的验证标准:“由于这一领域标准较少可引入借鉴,需要大量探索故障物理及试验验证的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但这又是极为必要的,并且要先走一步的。”
4.可靠性标准任重道远
GB/T13016《标准体系表编制原则和要求》把“标准体系”定义为“按其内在联系形成的科学的有机整体”,可靠性标准体系也必须具有相应特征,即集合性、目标性、整体性、可分解性、相关性和环境适应性。我国可靠性标准体系包括可靠性、维修性和综合保障的全部标准。
“当时对产品的标准要求是:提出可靠性指标,组织必须进行的诸工作项目。包括按可靠性指标进行验证的标准为主,还有一部分可靠性设计的标准,例如热设计,电子设备可靠性预计手册等等。”由于“投入不足”,可靠性国标很多并未及时更新,何国伟继续表示:“可靠性军标好一些,但不少重要标准也多年未更新,有的已落后于时代要求。”
何国伟具体指出,当前可靠性标准存在的问题是:若干新可靠性管理、设计分支有的还没有制订标准;有的标准现在看已不完善,也没有推荐配套软件,人工无从展开;高可靠性验证标准很多情况下已不现实;长寿命设计验证标准是薄弱环节。
可靠性的关键指标有偶然性故障指标与使用寿命指标两大类,现有可靠性国标、军标的重点为前者,而对于使用寿命,则只有个别的部标,且不够完善。
“近年来可靠性领域形成了诸多新的可靠性管理、设计分支:产品的耐环境振动、冲击的设计标准;HALT及HASS(高加速寿命试验及高加速应力筛选)标准;ENC设计标准还不完全,且未纳入可靠性大纲范围;软件可靠性严整标准、易用性设计及验证标准、可靠性管理经验及可靠性工程师培训标准。这些分支的可靠性标准还未制定发布。”何国伟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