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产品可靠性报告》>>

吉利,下一页更可靠

2009-10-09 09:47:54 中国质量新闻网

      2005年两会,李书福在向温总理汇报“吉利能造两万块的汽车”之后,突然感觉到国家已经把自主创新放在了更高的层次上。于是,吉利开始了180度的大转弯,“造更可靠的好车”成为新的使命。

      在克服了心理纠结和各种顾忌之后,9月18日,吉利宣布召回2175辆动力转向器有问题的远景汽车。向世人进一步展现了一个自信的吉利、一个勇于成长的吉利。

    

    和它的创始人一样,吉利汽车最初同样的不起眼儿,第一代豪情车右前门总是关不严;检验员一天班下来,鼻子和嘴里都是黑乎乎的,说不出是什么东西,但厂房里就是脏;即使是在浙江当地,也没有人愿意买吉利车。

    10年之后,没有人再去说这些往事。2009年8月,吉利汽车的最新扛鼎之作——帝豪上市,吉利已经把对手瞄准为欧洲市场上的中档车。无论是在法兰克福,还是在底特律,李书福都是车展上耀眼的明星,外媒称:一个质量可靠、货真价实的中国汽车品牌快要来了!

    被遗忘的笑话

    在冰凉的沙发椅上,在吉利控股董事长李书福为了等一位专家整整坐了两个小时。他不明白为什么自己国家的汽车厂却得不到国内专家们的重视。从2004年开始,所有吉利人都憋着一口气,要造更上档次的车,总有一天要让外国零部件配套商找上门来,让外国的汽车专家也能主动和李总握手。

    2009年9月2日,当本刊记者在吉利研究院采访时,西装革履的德尔福销售人员正在等何伟副院长的接见。事实上,在多数吉利领导的耳朵里,那些关于吉利车的不屑神情和对李书福本人的笑话已经像云雾一般消散在风中,现在人们眼中的吉利是一个蒸蒸日上的全新形象。

    吉利人希望通过扎实的研发和制造,把那些曾经看不起吉利的人变成自己的车主。但这种情绪和志向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有的。

    在宁波制造基地,吉利汽车公司副总经理顾勇亭对本刊记者说:“在自己开豪情、优利欧的时候,觉得也很好,没有觉得车型小,不美观。但现在回过头来看看,噢,难免老百姓有这种想法。真的,把这个过程走过来之后,才发觉原来的车子的确是小。”

    “但顾勇亭认为,这也说明吉利和这个时代都在发展。在2003年年底以前,“吉利竞争的对手是夏利,豪情、美日的水平跟夏利相比还不差。”

    随着市场保有量的增长,吉利的对手层次越来越高,这时吉利发现自己的知名度很高,美誉度却不高。在全球征集新商标和将吉利品牌分解为五大品牌的同时,吉利开始做自己的内功。

    2004年,吉利对丰田生产方式进行了自我适应性的修改,并将其作为标准化作业和生产的学习对象。与其他自主品牌学习丰田生产方式不同,吉利更看重精神层面的东西——人的主观能动性,这一点和30年前的丰田如出一辙。“如果人不能动的话,他的积极性就没有办法发挥出来。在吉利,只要有上进心,就一定有升职和涨薪的机会。而在其他自主品牌不一定是这样。”浙江豪情汽车有限公司车身厂厂长陈忠海说。

    这位厂长2000年进入吉利时只是一名检验员,他回忆说,前不久,一位老同事找他,说在吉利的这些年,大家已经从一无所有的年轻人变成有车有房、娶妻生子的成功者,感恩之心溢于言表。

    也许是对吉利的精益生产感兴趣,日本丰田公司的专家经常来参观。“去年丰田的老板渡边捷昭也来了。”陈忠海说。过去那种在吉利工作抬不起头,不被人重视的感觉一去不复返,扬眉吐气的日子终于开始了。

    被向往的童话

    如果要研究一个企业从备受指责到广受好评的过程,那么人的进步无疑是最重要的标志。在宁波,顾勇亭认为,吉利质量进步最重要的一环就是职工的持续改善,也就是车间合理化建议的应用。

    “丰田是人均能够每年提出22条合理化建议,我们吉利开始时是人均2条,到今年上半年,人均已经达到了8.1条,全年预计16条没有问题。可以说已经看到了赶上丰田的希望。这几年下来,宁波基地总共有5万多条改造意见被落实,创造的经济价值上亿元。”

    顾勇亭说,“原来觉得要员工提这么多建议很难,像童话一样。但现在做得好的车间,人均已达到11条,做得最好的一个员工今年上半年是提了100多条建议,相当于两天不到他就有1条建议。”

    宁波基地的经验正由吉利集团经管会惟一的一位女老板张爱群推广到全国各地,张爱群曾经是神龙汽车销售公司的总经理,现在负责吉利的生产计划。在集团里,生产和质保部门的管理人员认为,张爱群总喜欢拿宁波的生产节拍和其他基地来比较,“人家宁波基地已经是每两分半钟一台车了,你们怎么办?”即使是两个小时车程之内的临海基地也能感觉到生产大比武带来的压力。

    吉利号称有九大基地,分布在浙江、湖南、山东、四川、陕西和上海,可谓遍地开花,这种布局有历史的原因,毕竟过去地方政府很少给吉利批出大片土地,但这种布局也有战略上的考虑,可以更快地占领二级城市市场。现在的问题是,生产与质量的管控能否在千里之外不同的基地得到不折不扣的执行。

    好在,吉利独特的学习模式在各个基地都能执行得像模像样。吉利集团新闻中心工作人员介绍说:“我们每个基地的领导都是从宁波、临海或者路桥这些老基地走出去的。他们把生产管理的经验原封不动地带去,再结合当地产品线的实际情况进行微调。”

    在临海基地,记者也看到了保证产品质量上台阶的有效措施。“宁波是师徒协议,我们是质量比武,目的都一样,调动员工持续改善的积极性,”陈忠海指着一个工作间详细地解释说,“我们烧车内的保弧焊,跟烧外饰薄钣金的保弧焊是不一样的,它对工人的技术水平要求特别高,我现在就在搞比赛,谁烧得好,工资马上就上调,这个办法激发了大家自己学习的积极性,谁都想提高工资收入,每个人都想进步嘛。然后他自己也努力去学,有事没事都去线上烧一烧,我有事没事也让他们多练练,吃点小灶。”

 

    被证明的神话

    工人的进步在点滴中积累起来,当2006年吉利决心全面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不再把价格低作为竞争指标的时候,吉利汽车眼前的路宽了许多。但如何把打造世界级安全车的神话变为现实,还需要更高的质量标准和更前瞻性的研发来配合。

    顾勇亭一直强调的就是自己的质量标准。“现在我们厂的质量考核主要看两个指标:一个是单车索赔率,一个千车故障率。今年的单车索赔比去年同期下降20%,千车故障率比去年同期下降了30%,到年底预计降低40%。相应地在J.D.POWER的调查中,我们今年的质量评价比去年提升了7位。”

    在让神话变成实话的努力过程中,新的成就与新的挑战几乎同时并存。顾勇亭承认:“这跟老车型退出市场,新车质量越来越可靠也有关系。”但要想提高全面的质量可靠性,零部件厂必须跟上来。让他感到欣慰的是,一些零部件厂的质量控制甚至走在主机厂的前面。

    而在产品设计方面,按照吉利研究院副院长何伟的介绍,吉利正在想办法让熊猫车通过五星碰撞,让吉利车的安全口碑从设计就开始。

    “我们正在按照C-NCAP的评价规则进行内部的碰撞试验,评价规则是公开的,大家都知道,熊猫模拟的就是五星,就算最后状态不是五星,但四星是肯定能达到的。我们现在有100多辆车,每个车碰撞都是2次以上,要碰300次,以1次10万元计算,一年仅花在碰撞上的试验费就有3000万,还不算其他的。如果车撞废了,就拿回来做数据测量,然后把车身销毁,有用的东西保留,没有用的东西作为废品给卖了。”

    何伟强调,吉利在安全设计和试验方面比其他自主品牌都要认真。“以前做完试验之后,还有员工要买,现在没这样的事了,倒不是说有钱了不干这种事,而是说这种理念不行,做汽车要有社会责任,所以现在我们会将它们全部销毁,压碎卖废品。”

    为了早日站在世界级产品的行列,吉利在技术上还必须有杀手锏,去年在研发人员的配合下,吉利终于拿出一个世界独有专利技术——爆胎监测与安全控制技术。这项被称为BMBS的技术刚拿出来的时候,社会上怀疑的气氛很浓厚。

    但在何伟口中,这项技术并不神秘:“当车辆爆胎以后,轮胎会有几秒钟时间还可以保持不完全失效的状态,但是如果这个时间段你突然刹车,轮胎就会失灵,车一失灵以后你再踩刹车,那车就不知道哪儿去了,所以高速状态爆胎是不能踩刹车的。只能握好方向盘,逐渐靠边。一般的情况下在小时百公里速度,爆胎不踩刹车没什么关系。但是只要超过120公里,以后无论怎样都是蛮可怕的。更何况人出于本能往往会去踩刹车。”现在,吉利的BMBS系统可以将爆胎车辆自动减速到时速40公里,“为什么是40公里?因为100公里以内的时速,人是可控的。”何伟一言以蔽之。

    “今年已经有两例安装BMBS系统成功解救驾驶者的案例,”吉利新闻中心工作人员如是说,“我们不能透露他们的真实姓名,但都是远景顶配新车。”

    BMBS的神话被证明了,吉利车安全可靠的神话也正在吉利人的努力下一天一天地被验证着。

 

    链接

    吉利的研发能力

    吉利控股集团投资数亿元建立了吉利汽车研究院,拥有较强的轿车整车、发动机、变速器和汽车电子电器的开发能力,每年可以推出4~5款全新车型和2-3款全新发动机、变速器。骄人成果包括:

    1.自主开发的JL4G18汽油机,获得了两项专利,是吉利集团历时三年,耗资3亿元自主开发的高升功率、大扭矩、低排放、低污染、低油耗的新一代轿车用发动机。

    2.自主开发的Z系列自动变速器,填补了国内汽车领域的空白,获得了5项发明专利和多项实用新型专利,并获得2006年度汽车行业科技进步惟一的一等奖。

    3.自主研发的EPS电动助力转向装置,获得了1项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是第一个国产品牌的EPS。EPS是一种机电一体化的新一代汽车转向系统。

    4.最新的安全技术BMBS系统。

    

    Tips

    李氏三顾:

    2002年年初,发誓要造中国自己的变速箱的李书福,找到当年国家自动变速器课题组电子电气组组长徐滨宽,邀请他来吉利负责开发自动变速箱。当时,徐滨宽对半路出家的吉利有没有能力造变速箱并不看好,没有立马答应。然而,面对李书福的“三顾茅庐”,面对吉利连续10个月锲而不舍的登门拜访,徐滨宽终于相信,李书福的吉利是真想干事的企业。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2002年底,徐滨宽辞去天津齿轮厂总工程师的职务,千里南下,来到了吉利。

    3年的时光在失败和焦虑的交织中度过。经过数百次的试验,耗费了110辆试验车,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和困苦,拥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自动变速箱终于研制成功。2005年5月,吉利自主研发的自动变速箱在吉利宁波基地实现了产业化生产,其价格仅是进口产品的一半。

    

    风雨之后见彩虹

    打开吉利的创业史,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从冰箱行业,到装潢材料行业,从造摩托车,到造轿车,每一次的转产都意味着一切都得从头开始,但脱胎换骨之后,吉利每一次都能在研发中迅速走在行业前列。

    1990年,李书福发现进口的装饰板十分畅销,于是他立即决定转产装潢材料行业,自行研发镁铝曲面装饰板。这是早期吉利人的第一次“自主研发”,这一项目给吉利带来了丰厚的利润。但李书福不会止步于此,他很快决定挺进摩托车产业,1994年6月,中国第一辆踏板式豪华摩托车诞生。这款摩托车一推出,立刻轰动了市场,产品供不应求。

    1997年,李书福决定进入汽车产业。那是一个极富戏剧性的一幕。

    那年的冬天,吉利在临海的第一家汽车生产基地开始破土动工。鉴于当时的经济形势,基地建设极为低调,大家都以为这里建的是吉利的摩托车厂。

    汽车试制工作在严格保密的情形下艰难地进行着。负责汽车试制的开发班底只有7个人,其中只有3个人在生产卡车的汽车厂呆过。李书福说,“如果说有第四个工程师,而且是总工的话,那就是我!”

    就是在这技术力量几乎等于零的条件下,吉利的汽车产业开始上马。试制过程的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不去说它了,富有戏剧性的是,当汽车研制进行到最为关键的时候,人们发现吉利造的竟然是汽车,这让当地政府官员大为吃惊!

    1998年8月8日,顶着没有准生证压力的吉利汽车在临海吉利的第一个生产基地正式下线,标志着中国第一个民营轿车制造企业终于呱呱坠地!

    从此,吉利一路过关斩将,向着汽车工业的高地奋力攀登。中国几乎被浩浩荡荡的合资潮淹没殆尽的本土汽车工业,终于露出了振兴的曙光。

    

(责任编辑:)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