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豪情汽车有限公司临海基地车身厂厂长陈忠海素描
干净明亮的车间,井然有序的生产线,16台日本出产的机器人忙碌不停,传送着车身横梁等大型构件……作为豪情公司临海基地的车身厂厂长,陈忠海显然对眼前的一切早已谙熟于心,在带着记者参观工厂时,他如数家珍一般介绍着工厂的情况和吉利熊猫的生产细节,不时停下来,对现场员工叮嘱几句。
然而,在9年前,刚刚进入吉利宁波公司当检验员的陈忠海,却时常在为是否离厂“出走”而经受煎熬,原因是工作环境实在艰苦。
“那是2000年,我们生产的是美日系列,检验员就我一个。每台车出来的时候,我都会戴着手套去摸,检查汽车表面的质量情况。那时候我跟老婆开玩笑,说你在路上看到的每一台美日车,都是你老公一手一手摸出来的。”陈忠海说,那个时候吉利的技术实力有限,车身的表面质量并不是太好,管理水平也不高,“光是车身焊接,就有好多种方法,氩弧焊、瓦弧焊,什么焊都有,乱七八糟的,只要能把车子弄出来,就很了不起了。”
对当年那种生产状况的感受,陈忠海用一个“苦”字来形容:“那时候我就是戴了手套检验,一天下来手都全是黑的,连鼻孔里面也都是黑的,其他的就不用再说了。”
面对如此的环境,人难免会有打退堂鼓的心思。陈忠海给爱人打电话:“老婆,这里太苦了,搞检验的人太少,我每天跑来跑去,脚底全打起了泡,大泡里面还套小泡,这个日子实在熬不下去了。”爱人告诉他:“你实在熬不下去,就回来吧。不过,男人嘛,因为怕苦就回来,总感觉有点那个……”爱人的话,让陈忠海有点惭愧,“后来我跟自己说,再坚持一个月;坚持了一个月以后,我又想,再坚持两个月,就这样一步一步坚持下来了。”
当然,让陈忠海最终坚持下来,一干就是9年的,说到底还是吉利公司上下对于造出高质量自主品牌轿车的执着。回忆起当初那些日子,陈忠海充满了感慨:“那时候也不存在什么勾心斗角,大家一门心思只想把事情做好。”
有一件小事,陈忠海至今记得:“那时候,我们美日系列的车窗玻璃经常升不上去,我们的李书福董事长,加上宁波基地的安总,就蹲到现场,专门钻进车子里研究,跟技术人员一起商量解决办法,那个场景让我看了很感动。他们这样的领导,没有站在那里责问大家怎么搞的,而是跟着大家在一起去琢磨……”
9年来,陈忠海一直没有离开生产第一线
这样的场景,其实比什么动听的挽留话都管用,陈忠海告诉记者:“正是吉利人的这种精神打动了我。”
这样坚持了半年,陈忠海开始带徒弟,两个刚毕业的学生跟着他做起了质检工作,慢慢地,整个车身生产的检验系统、制度也被他们一手一手地“摸”了出来,并且不断完善。
9年来,陈忠海一直没有离开生产第一线,从生产美日系列,再到开发生产自由舰和熊猫、中国龙;从车身厂调到品保部,又从品保部回到车身厂;从检验员到科长,再从科长成为主管技术和质量的副厂长,后来又被任命为厂长,陈忠海这些年的人生轨迹,和吉利的发展成长相伴相随,一步一步走得很坚实。
亲身参与多个车型的研制与开发,陈忠海积累了丰富的项目管理经验。“在2006年左右,我们已经有一种岩浆涌动的感觉,觉得产品的质量、水平将有一个大的提升。”对于吉利汽车的质量提升,陈忠海的感受分外真切,“这样的苗头在2007年、2008年的时候,一下子明显起来,新的车型不断开发出来,而且质量越来越好。”
如今,从陈忠海所在的车身厂乃至整个吉利的生产线,已经形成了一整套规范的质量控制与员工培训制度。以车身厂为例,所有的岗位被分为关键岗位、重要岗位和一般岗位三种。员工进厂后,先接受一段时间的技能培训,合格后在一般岗位上岗;在一般岗位经受锻炼后,可被选拔到重要岗位工作;在重要岗位表现优秀的员工,经过面对面的质量与技术考核,才能最终提拔到关键岗位。不同的工作岗位和不同的绩效,工资收入也不一样,大大激发了员工搞好生产的积极性,很多员工利用工余时间开“小灶”,主动钻研技术。
“设备再好,还是要人来操作。要想质量稳定,人是最关键的,管理活动要围绕人去做。”在陈忠海眼里,虽然岗位有不同,但每个岗位上的员工都很重要,“哪个岗位出了问题,我们的整车就会出问题。”集团下达的生产目标和质量、安全等计划,在车身厂被层层分解到各个车间、各个岗位,每月进行检查。厂里还有组织地开展理论培训、“师傅带徒弟”、工序和生产动作标准化等活动,帮助员工尽快提高水平。陈忠海告诉记者,通过掐表计算,不同岗位标准动作被精确到秒,员工对照标准,很容易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并加以改进。如此日积月累,整个生产线的效率和质量控制水平自然水涨船高。
今年夏天,在陈忠海倡议下,厂里组织了一次员工亲友团来厂参观活动,员工的妻子、孩子和父母,实地看到了亲人在这里的工作情况,参观结束后搞了文艺活动,并集体聚餐。说起这件事,陈忠海有点得意:“大概办了22桌,这个也花不了多少钱,我每个桌都去敬了酒,员工和家属们都挺高兴。”他悄悄告诉记者,自从活动过后,员工队伍的凝聚力大大增强了。
正因为这样,说起现在生产的熊猫轿车,陈忠海很有底气:“销售公司的人以前常说,我们的车质量不够好,不好卖,现在他们可不好说这话了。”对于自主品牌汽车和国外大品牌存在的差距,陈忠海有清醒的认识,但并不服气:“我们心里憋着一股劲,人家车子比较好,我们就去学习,看看人家是怎么发展的,然后看看我们自己的,还有那些东西需要更新。”哪怕是在公司内部,他们也非常注意学习先进经验。吉利宁波公司通过改进生产线,将原来5分钟生产一台车缩短为3分钟一台车,陈忠海组织本厂的班组长前去学习,“回来以后,我们搞讨论,整整开了12小时的会。”
坚持、再坚持,在坚持中发现差距,找到出路,这是吉利的发展之路,也是陈忠海这些年人生之路的写照。说到熊猫轿车的市场前景,陈忠海的语气很坚定:“我们现在都很自信,不愁这个产品价廉没有人要,大家只是需要一个认识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自主品牌总有一天会站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