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产品可靠性报告》>>

他山之车——美日法等国新能源汽车发展概览

2009-06-22 10:11:40 中国质量新闻网

    上海车展上新能源汽车的频频亮相、各国鼓励新能源汽车发展政策的相继出台,都在明白无误地预示着新能源汽车的广阔前景,而新能源汽车在销售份额上的扩大也许只是时间问题。

    在国际上,各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兴起以电动汽车的兴起为代表。从上世纪50年代起,英国、德国、法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就相继建立专门的研发机构,甚至立法,来促进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面对猝然而来的金融危机,各国并没有让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停顿,反而加快了脚步。

    

    美国:政府带头订购节能车

    1991年,美国三大汽车巨头联合成立了美国先进电池联盟(USABC),共同研发新一代电动机车上搭载的高能电池。通用汽车公司还在底特律建成EV-1(纯电动汽车)电动轿车总装线,虽然每天只生产10台电动轿车,但从此开启了美国的新能源汽车制造之路。在三大汽车巨头雄厚的研发力量和技术支持下,美国的研发机构充分利用汽车、机电、电子、控制和材料等行业的优势,分工开发电动汽车的各种总成和技术单元。

    金融危机的到来让美国汽车业巨头身陷困境,但他们发展新能源汽车获得了美国政府的明确支持,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市场化进程反而加快。

    奥巴马政府把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列为其能源政策的组成部分。2009年4月初,奥巴马表示,联邦政府将购买1.76万辆包括新能源汽车在内的节能车辆,这些车辆将由美国三大汽车厂商制造。尽管这一举措并不能改变通用破产保护的现实,也不能彻底将其他汽车巨头拉出财务泥潭,但此举意味着奥巴马政府扶持新能源汽车的政策绝非说说而已,而是有了实实在在的行动。

    在鼓励新能源汽车消费方面,奥巴马政府出台政策,购买充电式混合动力车的车主,可以享受7500美元的税收抵扣。同时,政府还投入4亿美元支持汽车充电站等基础设施建设。

    技术研发仍然是身处困境的汽车厂商投入的重点。目前,美国汽车厂商和一些科研机构等都在采取行动,争取在新能源汽车及其电池组的研发和生产方面有所突破。

    

    法国:纯电动车风光无限

    电力资源丰富的法国对电动汽车的研发同样重视。早在1997年,法国的电动汽车产量就达到2000辆左右。而且,根据法国政府的政策,法国电力公司向电动汽车生产厂家每生产一辆电动汽车提供1万法郎的补助。

    近两年,法国的纯电动车和混合动力车在当地市场风光无限。这在一定程度上归功于政府推出的“新车置换金”政策。消费者购买环保、小排量新车可享受200欧元到1000欧元不等的补贴,反之则需缴纳2600欧元的购置税。

    目前,法国已经有超过1万辆各类电动汽车行驶在路上,全国建有约200座公共充电站,并已经形成一套完善的,包括研发、应用、政策支持和技术配套等在内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

    在政府的推动下,法国汽车企业的新能源汽车项目快马加鞭。雷诺-日产联盟计划从2012年开始批量生产电动汽车;标致-雪铁龙则与日本三菱汽车公司合作,准备在2011年初推出环保电动车……

    

    日本:“绿色税制”优惠购车者

    日本是最早批量生产混合动力汽车的国家,同时也是最早开始发展电动汽车的国家之一。从1965年开始,日本就把电动汽车列入国家项目。丰田公司在1996年就成功研制出燃料电池汽车的生产样车,并在次年开始批量生产混合动力汽车,成为世界范围内新能源汽车的先行者。畅销欧美的混合动力汽车“Prius”就是这个时期丰田公司在新能源汽车方面的经典之作。

    全球汽车市场当前的低迷,并没有影响日本环保汽车的生产和销售。这样的“逆势销售”同样得益于日本政府的大力扶持。为促进环保车的普及,日本从2009年4月1日起实施“绿色税制”,它的适用对象包括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车、清洁柴油车、天然气车以及获得认定的低排放且燃油消耗量低的车辆。前3类车被日本政府定义为“下一代汽车”,购买这类车可享受免除多种税收的优惠。

    在2009年4月的上海车展上,本田直接以环保为主题,展出了全新款混合动力车型Insight,以及新款燃料电池车FCXClarity,该车惟一的排放物是水,被称为“终极的环保汽车”。而丰田展出的新能源概念车则包括搭载了锂离子电池的FT-EV、搭载了氢燃料电池的FCHV-adv和应用外插充电式混合动力技术的Hi-CT。另外,日产公司也将于2012年批量生产纯电动汽车,投放日本和欧洲市场;三菱汽车、富士重工也计划在2010年前实现纯电动汽车的商业化。

(责任编辑:)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