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磷肥产品的质量问题及对策
我国是磷矿资源和硫资源紧缺的国家,磷肥的生产和使用不仅关系到农业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同时关系到我国矿产资源的有效和合理利用。其产品质量的优劣及品级的高低,直接影响作物产量和品质。
磷是植物三大必需营养元素之一,而磷素的来源最窄,且不能再生。磷肥品种主要包括低浓度磷肥和高浓度磷肥。
我国磷肥工业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初期是以发展低浓度的过磷酸钙和钙镁磷肥品种为主。高浓度磷肥则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发展的,逐渐成为磷肥的主导产品。
磷酸铵抽查结果及存在的问题
抽查结果显示,磷酸铵产品的抽查合格率逐年上升,而且2005年和2006年两次抽检合格率均为100%,反映出磷酸铵的产品质量较好。磷酸铵肥料生产对工艺条件以及磷矿的要求相对较高,技术含量较高。尽管如此,抽查中发现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企业开工率低,产品质量控制难度加大。抽查中发现多数企业无法正常开工生产,部分企业长期停产。其中的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点:一是我国磷酸铵产能过剩。据统计,2006年底我国已建成900万吨(实物)磷酸二铵生产能力,磷酸一铵产能1000万吨,到2007年底磷酸二铵产能达到1100万吨,2008年有120万吨装置投入运行。磷酸铵约超过需求的600万吨左右,产能严重过剩。二是磷矿资源紧张凸显。我国约95%的磷矿资源分布于云、贵、鄂3省。据报道,我国磷矿资源储量为167.86亿吨,其中基础储量40.54亿吨,仅占资源储量的24.15%,磷矿已被列为2010年后不能满足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需求的20个矿种之一。三是生产成本增加。磷矿、硫磺、硫酸、氨、电等主要原料价格上涨,加上运输费用增加,导致一些企业不堪重负,半停产或停产。有些企业为了节约成本,不得不降低磷矿品位,导致有的产品中水溶性磷占有效磷百分率指标控制难度加大,有的很难生产出更高等级的产品。
包装标识不规范。抽查中发现,有的未标注产品等级,有的未按照标准要求标注配合式。养分标识不规范一方面误导消费,另一方面无法准确指导农民施肥。分析其主要原因,部分企业对产品包装标识不重视,也不排除有个别企业以此来欺瞒消费者。
低浓度磷肥抽查结果及存在的问题
历次抽查结果显示,过磷酸钙和钙镁磷肥的产品质量相对波动性较大,抽查合格率最低为61%。以2007年抽查为例,水分、游离酸、有效磷的产品检测项目合格率分别为92.4%、97.6%、95.8%。
有效磷不合格。该指标是否合格关系到产品的质量问题,直接影响肥效,严重时导致作物营养不良,从而影响作物产量和品质。检验结果最差的比标准值(12.0%)低4.2%。有效磷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是生产企业选用的矿石品位较低。
水分不合格现象严重。有11个水分检测项目不合格,占总检测项目的7.6%。分析其不合格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生产过程中控制不当,如过磷酸钙产品中水分的多少主要与酸浓度和矿浆水分含量有关,如果酸浓度较低,极易导致水分超标;另一方面,生产企业忽视产品储存条件,对产品的水分指标不够重视,甚至出厂不检验水分。
游离酸不合格现象应引起足够重视。游离酸不合格,主要是由于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硫酸的添加量控制不严或产品未经完全熟化导致。游离酸的腐蚀性和吸湿性很强,如果施入土壤接近种子,很容易灼伤幼苗和种子根系,使得农作物大量减产和死亡。
包装标识不规范。部分企业产品标准仍然使用以前的化工行业标准,有的企业甚至对新标准一无所知。
磷肥产品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
针对抽查中我国磷肥产品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加大宏观调控力度,保障磷肥行业可持续发展。通过宏观政策调控,减少和控制磷资源,尤其是优质磷资源出口,同时可进口国外优质的磷矿资源,保障我国磷肥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开发利用中低品位的磷矿资源。我国磷矿大多是难选的中低品位矿,而这些磷矿原料价格相对低廉。适当发展低浓度的过磷酸钙和钙镁磷肥,既可以科学利用磷矿资源,又能满足农业生产需求。第三,规模化生产,推出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