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大形势下,质检技术机构的发展正面临着诸多困难,尤其是省、市、县(区)三级质检技术机构存在相互“争饭吃”的现象,这种现状已严重制约质量技术监督事业的发展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
现状:从上到下“争饭吃”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质检技术机构正以它能快捷、迅速地出具检验数据而成为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检验检测能力有所增强,过去只有国家科研机构才能开展的项目,现在部分县级质检技术机构也能开展;二是范围逐渐扩大,检验检测项目已从十几项扩展到数百项;三是作用越来越大,不仅可以为政府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决策依据,也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服务机构。
然而,笔者认为,当前质检技术机构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第一,省、市、县(区)三级质检技术机构之间各自为战的问题还比较严重,“争饭吃”的矛盾还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各部门之间缺乏统一的规划,运行中也是各行一套,部门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从而制约了整体的发展。第二,重复建设、重复开展业务的现象比较突出。当前,在食品卫生、产品质量检验这两项业务之间普遍存在“争饭吃”的问题,重复抽样、重复检验等行为不仅加重了监督对象的负担,更造成了人力及技术资源的巨大浪费。第三,人员素质普遍不高,拥有高级技术职称的很少。有的质检技术机构技术设施非常先进,而人员素质却远远跟不上检测技术的发展,从而导致一系列问题。
笔者认为,质检技术机构在未来的发展中,将会呈现以下趋势:一是市场化。随着我国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入,质检技术机构走向市场是必然结果。因此,建立起与市场相适应的管理运行机制,是摆在质检技术机构面前的现实问题。二是竞争加剧。市场化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竞争加剧,一些设施落后、素质低下、信誉度不高的质检技术机构将会被大浪淘沙而无立足之地。三是数字化管理,应用计算机包括远程检验、网上传递。四是检验市场与国际接轨。
省、市、县(区)三级质检技术机构“争饭吃”问题的产生,除了制度、机制因素外,根源还在于体制缺陷。只有从源头上理顺关系,才能彻底解决问题。
一是改革体制,根治源头。目前,在管理体制上,有些质检技术机构条块分割、各自为阵、低水平重复建设,相互“争饭吃”导致重复检验、重复收费。笔者建议,应对其实施“消肿”手术,将全省划分区域,打破地域界限,根据经济特色,对计量、锅炉检验、特种设备检验、纤维检验等技术机构重新规划布局,采取撤并等方式进行整合优化。
二是有效整合,错位发展。要下决心对系统内的检验机构和资源进行合理配置,通过完善利益机制,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协作,形成系统合力。省级质检技术机构应以发展国家中心和拳头项目为重点,市级质检技术机构要突出发展确保本地区重点产品安全的检测能力,同时将县级质检技术机构收归市级直属管理。
三是谋划发展,科技兴检。项目是质检技术机构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没有项目就没有收入,更谈不上发展。为此,质检技术机构在上项目时,一定要结合自身实际,切忌一哄而上,盲目投入。另外,要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围绕当地有特色、有优势的产品或产业上项目,因地制宜地确定发展战略。
四是转变观念,市场运作。创新技术事业发展的模式,开展市场化运作,引入社会资金,更好地发挥检测中心服务地方经济、服务社会的作用,更好地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打破用人机制。在优化组合一批、分流一批正式工作人员的同时,面向全社会公开招聘检验岗位人员,录用部分专业对口、素质较高的本科生、研究生充实到检测队伍中来。同时,成立市场开发部,负责市场的开拓工作,开展工商、农业等部门的委托检验工作,通过市场化运作更好地发挥质检技术机构检验检测的功能和作用。《监督与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