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产品可靠性报告》>>

甲醛清除剂类产品标准亟待出台

2008-11-26 14:54:15 中国质量新闻网

    甲醛的危害及来源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装修的要求越来越高,各种原料制成的建筑装饰材料大量走入了家庭,因而带来的室内污染问题也越来越受关注。

   经对2002年以来室内空气质量检测报告统计,80%家庭的室内空气质量达不到国家标准要求,而在空气质量检测不合格的家庭中,90%是甲醛超标引起的。因此,可以说甲醛是室内污染的首要污染物。

    1.甲醛的危害

   甲醛为较高毒性的物质,在我国有毒化学品优先控制名单上甲醛高居第二位。甲醛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致癌和致畸形物质,是公认的变态反应源,也是潜在的强致突变物之一。研究表明,甲醛具有强烈的致癌和促癌作用。

    2.甲醛的来源

    经过对室内甲醛的分析,甲醛的来源主要有如下四个方面:

    1)用作室内装饰的胶合板、细木工板、中密度纤维板和刨花板等人造板材。

    2)使用人造板制造的家具。

    3)含有甲醛成分的其他各类装饰材料,如白乳胶、泡沫塑料、油漆和涂料等。

    4)来自于室内装饰纺织品,包括床上用品、墙布、墙纸,化纤地毯、窗帘和布艺家具。

    3.室内甲醛污染的特点

   污染周期长。据国家环保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测,有的房间装修10年以后仍存在甲醛超标问题。

   超标严重。在国家环保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所测试的甲醛超标的房间中,大部分超标4~5倍,有的甚至超标10倍以上。

    甲醛清除剂类产品行业状况

   随着人们对甲醛危害认识的提高,人们对甲醛清除剂类产品的需求量急剧增大,仅某建材超市一家就曾创下年销售甲醛清除剂380万元的业绩。在巨大市场需求的刺激下,许多企业涌入这个行业。目前我国生产甲醛清除剂类产品的企业达到了500多家。

    1.甲醛清除剂产品的类型

    经过多年的发展,市场上甲醛清除剂类产品主要有5类:

   化学反应型。这类产品是由可与甲醛溶液反应的物质组成,多以能与甲醛反应的氨化物为主。
   催化剂分解型。该类产品是以金属催化剂为主剂的产品,通过加速空气中的氧气与甲醛反应,生成水和二氧化碳,从而去除甲醛。

   二氧化氯消毒剂类。二氧化氯具有较强的氧化作用,能够氧化甲醛,同时具有杀菌消毒的作用。

   香精水溶液。一些不良商家以香精水溶液作为甲醛清除剂来销售,以遮盖甲醛刺激性气味给消费者造成甲醛已去除的假象。

   水性漆或液体石蜡。以水性漆或液体石蜡等作为甲醛清除剂来销售,此类产品可在装饰材料表面形成一层薄膜,从而抑制一部分甲醛的挥发。

    2.行业存在的问题

   由于没有产品标准,无法对此类产品形成有效的监督,造成了市场上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且假冒、劣质产品流行,阻碍了行业的发展。

    国家环保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对调研发现,市场产品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质量问题。

   1)甲醛去除率低。由于国内甲醛污染超标较为严重,一般在4~5倍,如去除率达不到80%以上,使用清除剂后仍无法保证室内空气质量达到国家标准。

   2)产品作用持续时间短。目前市场上销售的甲醛清除剂产品,一般只能维持5~7天,这与甲醛污染周期长的特点极度脱节,欺骗了消费者,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

    出台标准的意义

    标准是一个行业发展的支撑,通过出台甲醛清除剂类产品标准,能够起到以下积极的作用。

    1.提供技术支持,为行业监管提供技术支撑。

   标准是政府部门对行业实施监管的基础,只有标准完善,行业监管才有据可循,才能依据标准制定抽查细则等,进而实施行业监管。

    2.统一检验方法,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由于现在无检验方法,各检验机构只能依据自己制定的实验室方法进行检验,造成同一产品在不同检验机构的检验结果差异较大,使消费者无法甄别产品质量的优劣。通过产品标准的制定,可为产品提供统一的技术标尺,达到扶优治劣的目的,保护企业的合法利益,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

    3.提高产品质量,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通过标准的出台,给企业施加一定的压力,提升自己的产品质量,从而达到提高行业的整体质量水平,使甲醛清除剂类产品真正能够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从而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作者单位:国家环保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责任编辑:)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