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是国民经济的血液,车用汽油是重要的石油产品之一。近年来,由于汽车消费逐渐升温,车用汽油的质量状况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眼球。此外,人们的环保意识日益加强,对车用汽油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目前国内市场上销售的车用汽油质量状况到底如何呢?
质量病灶
近年来,各级质监部门每年都要对车用汽油产品质量进行专项监督检查,抽查发现,该产品仍存在如下几个主要问题:
抗爆性能指标不合格。抗爆性是汽油最重要的性能指标之一,一定压缩比的发动机必须使用具有一定辛烷值的汽油,才能保证汽缸内的正常燃烧而不致产生爆震现象,以获得最大的功率。因此,车用汽油产品国家标准对研究法辛烷值和抗爆指数等指标有严格要求,如93号车用汽油要求研究法辛烷值不小于93、抗爆指数不小于88等。
铅含量不合格。汽油中含铅,铅不但能引起催化转换器中催化剂中毒,并随汽车尾气排放到大气中,严重影响人的神经系统,造成积累性中毒,对儿童大脑早期发育的影响尤为严重。我国早在2000年就明令禁止使用含铅抗爆剂,现行汽油标准规定汽油铅含量不大于0.005g/L。
烯烃含量不合格。烯烃热稳定性差,容易在发动机高温部位产生胶质和积炭,形成堵塞,并增强氮氧化物的排放,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国家标准规定烯烃含量不大于35%(V/V)。
硫含量不合格。硫在汽油中以化合物形式存在,易腐蚀金属,加速汽油机报废,而且降低尾气催化转换器活性,污染环境,历来是汽油检测的重要项目。国家标准规定硫含量不大于0.05%。
对症下药
存在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有:
一是进货源头把关不严。一些小炼油厂或土炼油厂死灰复燃,利用部分加油站经营者贪图小利的心理,兜售不合格汽油产品。
二是管理不善。比如在运输、储存过程中,油罐未清洗干净而混进低标号汽油,或汽油与其他油品共用一车,没有做到专车专用,从而造成油品质量不合格。
三是部分企业为利益驱动,以低标号汽油冒充高标号汽油,或者人为地向合格汽油中掺入质量低劣的汽油,这些掺假汽油质量与标准要求相差甚远,会极大地损害消费者的利益。
四是生产工艺方面的原因。我国北方各生产企业多加工石蜡基的原油,其催化裂化工艺生产的汽油抗爆指数和研究法辛烷值相对较低。新标准对烯烃含量进行控制后,各生产企业对生产工艺进行调整,催化裂化汽油中高辛烷值的烯烃含量减少,对汽油的抗爆指数和研究法辛烷值有所影响。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在更新设备,努力提高生产工艺水平的基础上,重视建立、完善生产企业质量保证体系。生产企业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标准组织生产,把好产品原料关、生产关、出厂关。
各地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要严格按照《产品质量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产品质量不合格的企业依法进行处罚,限期整改,严格复查;对产品质量好的企业采取扶优扶强措施,促使企业快速健康发展。
充分发挥舆论宣传和监督工作,及时公布抽查结果,加大力度宣传那些质量好、产品优的生产及销售企业,曝光那些档次低、质量差的劣质产品,引导消费者正确选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