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财经>>产经>>

动力电池产业链持续高景气 海螺创业加码正极材料后市可期

2021-10-20 17:49:41 中国质量新闻网

在经历反复的板块轮动后,近期市场的主线开始明晰。

一方面,供需错配导致煤炭价格持续飙升,“煤炭三剑客”期货价格屡创新高继续对相关周期股构成提振;另一方面,锂电、光伏、风电等新能源板块业绩稳健增长,较高的成长确定性使得新能源主线获得资金积极追捧。

那么,锂电、储能行业到底发展如何,又有哪些潜在爆发公司值得关注呢?

动力电池需求爆发,磷酸铁锂强势回归

随着汽车领域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对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持续推进,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由政策驱动逐步向市场驱动转变,新能源汽车有望持续迎来快速增长。

与此同时,在新能源汽车终端市场需求的带动下,动力电池迎来发展机遇,市场预计到2025年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将超过1TWh。其中,磷酸铁锂材料和三元材料是动力电池中应用广泛的两大材料。

随着“CTP”、“刀片电池”等动力电池技术的突破以及消费者对安全性的日益关注,磷酸铁锂材料的优势进一步凸显,在新能源乘用车车型的应用范围不断提升。动力电池应用分会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市场新能源汽车用动力电池装机量约为53.67GWh。其中磷酸铁锂电池装机量约为22.52GWh,占比升至42%,而去年同期这一比例仅为27.42%;作为对比,今年上半年三元电池装机量为31.03GWh,占比为57.8%,而去年同期这一比例为72.2%。

一升一降间,凸显磷酸铁锂电池的“强势回归”。总体来看,随着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退坡乃至后续取消,高能量密度电池的补贴优势有所削减,成本劣势逐步显现,部分价格敏感型消费者将转向成本更低的磷酸铁锂电池配套车型。由此,在下游降本压力驱动下,磷酸铁锂电池的市场占有率将会逐渐增加,从而挤占三元电池在低端车型的部分市场份额。

储能市场迎来拐点,助推铁锂的阿尔法

除了动力电池的应用外,储能市场也是未来磷酸铁锂的重要增量。

目前全球能源格局正在变革,各国都在由原来的传统化石燃料向清洁能源转型,尤其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提出,更为储能领域发展带来广阔空间。而储能同样需要锂电池,且于对循环次数和成本的要求更高,这种情况下磷酸铁锂无疑是选择。因而在储能领域,磷酸铁锂是广泛应用的材料。

长江证券表示,磷酸铁锂方案循环寿命更长、安全性更优,因而在储能领域磷酸铁锂占比提升的趋势相较于动力电池市场更为明确。其预计,在中国、美国、欧洲三大市场的驱动下,2025年全球锂电储能需求有望达到180-200GWh,相较于2020年20GWh左右的出货量,实现五年十倍的高速增长。

同时,据长江证券估算,到2025年全球磷酸铁锂电池出货量将达到770GWh,较2020年实现70%左右的复合增长,磷酸铁锂正极需求接近180万吨,市场空间十分广阔。

海螺创业抢抓锂电发展机遇

市场需求高速增长以及资本市场资金双重加持下,密集扩产成为行业内的主要布局点。据统计,今年三个季度国内锂电材料领域扩产项目达55起,主要以磷酸铁、碳酸锂扩产火热。锂电材料跨界入局者明显增多,仅第三季度已有超20家上市公司跨界入局锂电行业,上游端与电池企业加速绑定。

而在众多跨界转型的企业中,有一家公司颇为引人注目。这家公司即是港股环保企业——海螺创业(0586.HK)。作为一家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的大型企业集团,海螺创业旗下涵盖生活垃圾处理、固废危废处置、黑臭水体治理、新型建材、港口贸易、余热发电、高效节能立磨等业务。经过多年发展,公司形成了“水泥窑协同处置工业固废危废”和“炉排炉生活垃圾焚烧发电”两大环保核心技术的双轮驱动。

根据公告,海螺创业及其合作方芜湖经开区管委会将依据市场情况及项目具体审批进度,规划建成年产50万吨高性能磷酸铁锂新能源电池正极材料项目。对于布局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原因,海螺创业表示,抢抓新能源汽车和储能产业链发展机会,迅速进入上游核心的新能源电池磷酸铁锂正极材料行业,将大大提升公司综合实力,助力公司长远稳健发展。

目前,为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海螺创业全资子公司安徽新材料已与高沐资本共同设立了安徽海创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芜湖经开区也将全面为项目提供土地、供气、供电、排水等方面支持。公司初步规划一期项目投资约10亿元,建设年产5万吨磷酸铁锂正极材料项目及配套设施,计划年内开工建设,明年年底前投产。

对此,分析人士表示,在政策鼓励与市场需求双轮驱动下,将有越来越多在资金、技术、管理、资源等方面实力强大的上市公司跨界转型新能源新材料领域,海螺创业作为环保行业企业,综合实力强劲、专业覆盖面广、产业链完整,此次切入到锂电池正极材料行业,打造新的增长点。

声明:本文为广告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责任编辑:加贺)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2021世界川菜大会”在四川省成 ...

  • 河北省唐山汉沽管理区以“错位化发展 ...

  •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市场监管局开展电 ...

  • 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市场监管分局积极 ...

  • 康宝莱发布“营养零饥饿”计划两周年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