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质量新闻网汽车资讯
当前位置:>>汽车资讯>>新闻>>焦点新闻

广汽埃安带来国有车企混改新思路

2022-09-07 17:22:59中国质量新闻网

中国质量新闻网讯(余昶)2022年9月6日,广汽埃安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创立大会暨第一次股东大会召开,决议广汽埃安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并引入战略协同董事。

2021年11月30日,广汽集团披露《关于全资子公司广汽埃安资产重组及增资的提示性公告》。广汽集团在公告中表示,广汽埃安将承接广汽集团汽车工程研究院(下称“广汽研究院”)纯电新能源领域的研发人员,并通过现金增资、资产注入、现金购买及资本公积转增注册资本等方式实施内部资产重组。

短短十个月,广汽埃安在混改进程中迈出了关键一步,完成了很多企业尚未达成的成果。混改对于汽车行业早已不是新鲜事,但是为什么广汽埃安的混改成功被称为国企混改新方案呢?

“混”不重要“改”重要

经过中国汽车产业三十多年来的发展,在国家政策和市场需求的推动下,诞生了一系列国有汽车企业,包括有一汽、东风(前身二汽)、上汽、北汽、广汽、长安、江淮、奇瑞等,推动我国汽车工业从无到有的生长。

不过,通过三十多年汽车成产业高速发展,我国汽车市场已经渡过高速发展的增量市场,进入增长缓慢的存量市场,市场需求日新月异;同时汽车技术也从原本传统的垂直领域,进入高新科技融合的发展趋势,这也导致技术、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要比原本更加短。

而国有车企伴随着政策扶持其规模不断扩大,超出市场对应的需求;又因为国有企业体量过大,内部结构复杂,使其适应市场变化的灵活性不足。上述原因导致国有企业的竞争力不足。

为了增强国有汽车企业的竞争力,维持其长久而旺盛的生命力,就需要从根源进行改变。而混改是指国企混合所有制的改革,是指民间(非官方)的资本加入国有控股的企业当中,领国企的股权结构变成以国家控股为主导,多方持股的企业来参与市场竞争。

因此混改就成为车企快速高效改变架构的不二之选。自2018年开始就不断有车企提出混改方案,但效果都不甚理想。


(图片来源:江淮汽车)

江淮汽车作为车企混改的“先锋”,早在2015年就通过吸收合并的方式引入资本,将江淮集团整体上市,引入资本后并未改变经营生产模式,未能让销量得到太大改善,后续又引入大众汽车合资,希望能够进一步提升竞争力。

随后奇瑞、北汽、一汽旗下的子公司一汽吉林、一汽夏利等纷纷采用同样的路径上市获得资金支持,但是目前一汽夏利已经破产消失,一汽吉林被边缘化,北汽旗下新能源企业财报显示入不敷出。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乘联会副秘书长崔东树认为:“国企混改是以‘混资本’促进‘改机制’,切实提高国企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

此前车企将重点放在“混”上,通过增资扩股获得短期的经营和发展所需的资金支持,但从根本上还是采用原有的管理体制,研发和运营架构没能发生改变,导致企业没能通过混改的方式获得新生动力。

广汽埃安混改优势在哪?

首先是混改对象的选取上,大多数车企选择的混改对象要么是企业本身,要么是成立一个新的汽车品牌,这就导致品牌对资本没有吸引力,仅凭自身也难以在市场上存活。

而广汽埃安独立前,是广汽集团旗下的新能源汽车品牌,顺应了市场发展的大方向,也有了足够的品牌、产品成熟度,因此对资本有着足够的吸引力。自去年广汽集团公告埃安混改后,广汽集团陆续收到大量投资机构的投资意向,体现了市场对于广汽埃安的认可。

广汽埃安在集团的造势和推动下,已经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一定品牌口碑,在市场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就算是独立后也能够凭借自身业务生存。


(图片来源;广汽埃安)

根据广汽集团产销快报,广汽埃安已经成为广汽集团旗下新能源销量的主力军,并且增长势头迅猛。2022年8月广汽集团销售汽车21.78万辆,同比增长78.0%;1-8月累计销售158.79万辆,同比增长19.4%。其中,广汽埃安8月销量27021辆,同比增长132.7%;1-8月累计销售152,305辆,同比增长134.4%。


(图片来源:广汽埃安)

另一方面,在混改步骤上,广汽埃安没有选择盲目的引入资本,而率先通过广汽集团理清资产以及公司架构,确定未来发展的明确方向,就是要进行高质量的技术研发。面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多种挑战,动力电池等原材料关键性零部件,广汽埃安引入资本,推动新技术研发,并且已经拿出相应成果。

随着本次实施的完成,广汽集团将根据广汽埃安经营发展情况,启动广汽埃安A轮融资及股份制改制工作,引入具有战略性协同性、政策引导性、市场影响力的市场化战略投资者。接下来,广汽埃安将更加充分地利用资本市场,择时择机择地寻求上市,建立独立资本市场平台,促进广汽集团和广汽埃安共同可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陆明)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