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质量新闻网汽车频道
当前位置:>>汽车频道>>新闻>>焦点图

芯荒、电池荒,暗流涌动的这一年……丨2021年终总结

2021-12-31 14:06:11中国质量新闻网

中国质量新闻网讯(余昶)2020年的末尾,让人松了一口气,带着能够在2021年找到喘息时间的期盼;却发现,2021年也是行业激荡之年。这一年中汽车市场风云变幻,业界大事此起彼伏,让人应接不暇,不仅经历了各种“荒”,还迎来全球供应链的变革,也看到跑步入场与黯然离场。中国质量新闻网汽车频道对过去一年中发生的事情进行盘点,总结过去,展望未来。

1、芯片荒

芯片荒始于意外,累于人祸,最终贯穿2021年全年。在一年多的缺芯浪潮中,从整车到零部件企业,再到消费者几乎无一幸免,都受到波及。

首先是零部件与整车厂都遇到缺芯带来的极大压力,车规级芯片尤其是高端芯片的短缺,从跨国品牌到自主品牌车企都曾出现阶段性停工减产。


(图片来源:英特尔)

从消费者端来看,停工停产让新车交付成为大难题。本网走访经销商时发现,蔚来、小鹏等企业为安抚用户,提出先交付车辆,等芯片资源不紧张后再补装的策略;而宝马、奔驰以及捷豹路虎等车企,选择减少车辆需要使用高端芯片的配置来缓解芯片短缺。新车市场车辆短缺引起连锁反应,二手车市场呈现火热,车商手中车源紧俏,二手车平均价格普遍升高。

纵观全球芯片市场,芯片短缺问题亟待解决,汽车芯片短缺问题更是迫在眉睫,希望各芯片供应商和消费类电子厂、汽车厂商等排除万难,砥砺前行,早日打破全球“芯片荒”的僵局。

2、电池荒

新能源汽车产业持续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全球新能源汽车需求不断释放,对动力电池的需求也随着增加。然而在2020年动力电池产业链上游原材料企业经历了停产、破产、合并等导致产能收缩的动荡,导致供应紧张,全球动力电池供需缺口持续扩大。另外,电动汽车技术不断增加,对高端动力电池的需求也大大提升,而目前动力电池呈现高端产能不足,低端产能过剩的现象。


(图片来源:宁德时代)

电池短缺可以与芯片短缺一样,归属到供应链问题,因此导致的问题也是一致的。首先是部分车型停产,导致消费者提车难,中国质量新闻网汽车频道收到关于小鹏汽车和长安新能源的用户投诉,主要体现在车辆交付周期过长,而厂家回复也集中在电池短缺,导致部分车型生产不及时。毕竟没有部分芯片的车辆可以正常行驶,没有电池的纯电动汽车就是装饰品。

从长期看,动力电池相比芯片问题要更加难以控制。芯片短缺是由最基本的供需关系失衡导致的,动力电池短缺问题则是因为市场整体技术进步和产能调整等,同时电池缺口还将伴随需求不断扩大,这将会使解决周期不断延长。

3、STELLANTIS诞生

2021年1月16日,世界第四大汽车制造商STELLANTIS成立,根据集团官网(英文),旗下包括15个汽车品牌,依次为阿巴斯、阿尔法·罗密欧、克莱斯勒、雪铁龙、道奇、DS、菲亚特、菲亚特商用车、Jeep、蓝旗亚、玛莎拉蒂、欧宝、标致、RAM、沃克斯豪尔,覆盖超豪华、豪华、主流乘用车乃至重型皮卡、SUV和轻型商务车等所有细分市场。此外,还有专门的移动出行、金融、零部件及服务品牌。


(图片来源:STELLANTIS集团)

STELLANTIS集团拥有40万名员工,集团的生产制造业务遍布全球30多个国家,并在13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服务与产品。

STELLANTIS集团的股票已于2021年1月18日开始在巴黎泛欧交易所(Euronext)和米兰的意大利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于1月19日开始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

4、双碳政策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将“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列为重点工作之一。报告指出,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新能源。其中,加快推进汽车电动化、能源消费电力化、电力生产清洁化,则是加速碳中和进程的重中之重。

不仅是针对新能源汽车的政策,连带配套基础设施,如充电站、换电站以及电池回收等领域都有布局。我国汽车行业中企业也纷纷推进制定各自的“双碳”路线图,力求实现汽车产业全生命周期碳中和。

5、合资企业退场

汽车行业风云变幻,总是有人退场,尤其是自2019年开始,业内的造车新势力离开一批又一批。造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产品的销量是衡量一个企业、一个品牌最真实的指标。

2018年,我国公布了对合资车企股比限制的调整方案,“汽车行业将分类型实行过渡期开放,2018年取消专用车、新能源汽车外资股比限制;2020年取消商用车外资股比限制;2022年取消乘用车外资股比限制,同时取消合资企业不超过2家的限制”。


(图片来源:大众汽车)

因此,作为新能源车企的特斯拉实现了独资,大众与江淮的合资企业大众汽车安徽已经完成股权调整。但早已宣布将股比提升至75%的宝马,目前在华晨宝马的股权仍为50%。


(图片来源:马自达中国)

卡在2022年乘用车合资车企股比限制解除的“前夜”, 一汽马自达被整合变卖给长安马自达,东风果断退出了东风悦达·起亚,让人唏嘘不已。

目前,多家合资车企都面临清退,一汽马自达解散、东风退出东风悦达·起亚也只是一个开始。2022年之后,预计将迎来合资车企股权巨变的大潮。

6、入场

汽车变革浪潮涌起,各界企业扎堆造车,乱象横生,经历重重淘汰,有的已经逐渐在市场上站稳脚跟。但面对这块分不完的“大蛋糕”,依然有不少企业选择入局“跨界造车”,比如小米、VIVO、360、小牛……


(图片来源:小米汽车)

最被人看好的小米经历大半年的酝酿后,已经逐渐成型,小米汽车实体公司正式成立,总部设在北京,工厂选址在亦庄。预计小米汽车于2024年上半年正式量产。由李一男带领的牛创汽车也在接手大乘汽车的工厂和资源后,在2021年年底发布了属于自己的汽车品牌。而选择与车企合作的360也依托于哪吒汽车的造车基础推出了首款车型。

与此前不同,如今的新造车势力吸取了前人的教训,不断加快产品推出速度,力求快速占领市场,达到造血循环的闭环。

7、人物

日前,《时代》杂志将特斯拉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评为2021年年度人物,因为他“为生存危机提供了解决方案……推动了社会最大胆和最具颠覆性的变革”。


(图片来源:《时代》)

引用一句考克斯汽车公司分析师的话:“马斯克和特斯拉迫使人们作出改变,他证明了电动车是有市场的。”今天,在很大程度上,由于马斯克的带头作用,大众、日产等汽车公司都争先恐后地在电动汽车上投资数十亿美元。

笼罩在特斯拉汽车头上的品牌光环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马斯克和他的SPACE X公司赋予的,尽管产品争议不断。上海车展期间,一位女车主大闹特斯拉展台,并站在车顶上进行维权,一时间引起全国热烈讨论,但销量火爆的事实一直在延续。

8、动力电池百花齐放

按照现在的趋势来看,电动汽车取代燃油车只是时间问题,动力电池作为电动汽车的核心动力来源,也是迎来利好。2021年也是其从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的转折点。

在“电池荒”事件中我们说,缺电池是因为当下电池缺乏高端电池,因此2021年动力电池行业开始发力高端技术研究,并随着探索领域增加,种类也变得可观起来。

首先是今年大热的磷酸铁锂电池,自比亚迪发布刀片电池以来,其一直保持着较高的热度,凭借安全性和成本等综合因素成为车企的“心头好”,特斯拉、小鹏在今年给热门车型增加了磷酸铁锂车型。

当然磷酸铁锂电池热潮并没有让车企和电池厂商放弃新技术的研发。首先最火的技术就是固态电池,业界普遍认为固态电池的安全性更高、能量密度更大,它的介质以固态形式存在,因此提高了安全性,因此它们普遍认为固态电池应该是未来的技术发展方向。

1月9日,蔚来汽车发布了单次能量密度为360Wh/kg的150kWh固态电池组产品,并宣布将于2022年第四季度装车,标志着固态电池技术商业化步伐进一步加快。


宁德时代钠离子发布会截图(图片来源:宁德时代)

不过中国最大的动力电池企业宁德时代却另辟蹊径研发钠离子电池,宁德时代宣称钠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已达到160Wh/kg,这比磷酸铁锂电池稍高,比三元锂电池稍低。另外,宁德时代表示正在研发能量密度达到200Wh/kg的技术,如果达到这个水平将接近三元锂电池。

9、争夺华为

2020年宣称不造车的华为,在2021年成为“香饽饽”,与更好掌控的赛里斯品牌合作发布首款华为智选SF5车型后,让原本没有曝光量的品牌,没有什么销量的车,订单量暴涨:“两天订单破3000辆”“一周订单突破6000辆”“一个月全国订单已超一万辆”……


(图片来源:华为)

流量的魔力谁能抗拒呢?随后北汽极狐推出阿尔法S华为合作版,车辆价格从原本的25万元-30万元拉升到40万元以上,促使极狐从一个中高端品牌快速抬升至豪华品牌,这在中国自主品牌高端品牌中极为少见。

华为的“化腐朽为神奇”让一众车企为之倾倒。华为还与一汽集团(一汽红旗、一汽奔腾、一汽解放)、长安汽车、东风集团(东风乘用车、东风小康)、广汽集团(广汽新能源)、北汽集团(北汽新能源)、比亚迪、长城汽车、奇瑞控股、江淮汽车、宇通(客车)、赛力斯、南京依维柯、T3出行等车企有不同程度的合作。

可以看出华为现阶段的服务对象均是传统车企,除车辆解决方案外,还涉及自动驾驶的研发,这明显是针对传统车企在软件部分的短板。

但对传统车企来说,为更快地在智能化浪潮下存活,暂时与华为合作是可以接受的。但假以时日,华为的这种强势的深度绑定模式,没有几家车企可以接受,用上汽董事长陈虹的原话来说:“它(华为)就成了灵魂,而上汽就成了躯体。对于这样的结果,上汽是不能接受的,要把灵魂掌握在自己手中。”

10、自动驾驶的“跃迁”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2021年的自动驾驶,可能是:跃迁。提起“自动驾驶”,大部分人已经不会再感到遥远,许多大众耳熟能详的科技公司,基本都已经进入了这一领域,苹果、小米、华为、滴滴等相继宣布进入自动驾驶赛道,主机厂品牌如吉利、上汽等也先后成立电动车品牌,加码自动驾驶技术。


(图片来源:高通)

2021年,百度无人驾驶出租车完成多个城市试点开放,并完成商业化第一单;各车企交付车辆基本达成车辆搭载L2级自动驾驶辅助功能。

规模的跃迁,也带来更多的矛盾激化。对于消费者,车企的自动驾驶宣传过于理想化,这也导致一知半解的消费者错误使用车辆,导致悲剧的发生。另外,随着自动驾驶的铺开,在法律和道德层面该如何去平衡自动驾驶导致的事故,也将成为监管部门的研究课题。

总结:由于供应链的动荡,市场需求整体压抑,让2021年看起来沉闷,更带来体感上的时间快速流失。但总体来说,中国汽车凭借强大的韧性,维持原本的市场外,还在创新科技领域发光发热。平稳度过2021年,2022年中国汽车行业将迎来腾飞之年。

(责任编辑:崔立明)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