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质量新闻网汽车资讯
当前位置:>>汽车资讯>>新闻

宝马电动化一路狂奔 MINI将告别燃油车时代

2021-03-18 10:15:29中国质量新闻网

中国质量新闻网讯(余昶) 3月17日,宝马集团举行2021年财报线上发布会。在一个多小时里,电动化和数字化成为出现频率最高的字眼。这标志着宝马的巨大转变——坚定电动化、全周期数字化、严守可持续发展。


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

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表示:“宝马集团为2021年制定了宏伟目标。我们有清晰的路线,坚决地把行业转型带来的电动化、数字化、可持续发展特征转化为宝马集团在未来真正的竞争优势。”

2021年目标:降本增效提升集团利润

2020年宝马集团营收为989.9亿欧元(约合7712亿人民币),同比下滑4%;税前利润实现52.22亿欧元(约合406亿人民币),净利润为38.6亿欧元(约合300亿人民币),同比下降23%。2020年全年,宝马集团在全球市场共交付233万辆汽车(BMW、MINI和劳斯莱斯产品),同比下降8.4%。其中,宝马全球电动车销量接近19.3万辆,同比增长31.8%,成为该集团销量增长的重要力量。

针对2021年,宝马集团的目标包括大幅提升集团税前利润,实现销量稳固增长。其中汽车业务板块息税前利润率预计将提升到6%-8%。金融服务部门的股本回报率预计将在12%至15%之间。摩托车业务的客户交付量预计将实现稳步增长,息税前利润率预计在8%至10%之间。

值得关注的是,宝马集团是所有汽车企业中,第一家将可持续价值报告列入年度财务报告生成综合年报的公司。

2021年宝马集团税前利润预计将显著高于2020年的水平,员工总数预计将略少于2020年。

电动化、数字化、可持续化“三步走”

未来转型路线上,宝马集团锚定电动化、数字化与可持续发展,践行“三步走”构想。宝马集团首席财务官Nicolas Peter表示,电动汽车仍将是宝马集团销量增长的最大推动力,宝马对电动化和数字化的投入也将继续增加。

第一阶段,通过2007年发起的Project i项目开启宝马电动出行征程,孵化创新技术并实现量产。目前,这些电动化技术已应用到整个产品阵列,尤其体现在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上。

第二阶段,在同一款车型上推出搭载不同驱动技术的产品,内燃机和纯电能应用在同一款车型上。这一切基于智能车辆平台架构(smart vehicle architectures)和高度灵活的生产网络。

MINI告别燃油、宝马紧随其后

宝马集团计划到2023年在全球提供约12款纯电动车型。今年,除了现有的BMW i3、MINI SE和BMW iX3,宝马集团还将推出BMW iX与BMW i4。

令人不舍的是,MINI品牌将于2025年推出最后一款燃油车型,之后完全聚焦纯电动车型。到2027年,纯电动车型将至少占MINI销售车型的50%。到本世纪30年代初,MINI全系车型都将实现纯电动化,仍作为全球品牌销售。


宝马i4

为了表现诚意,宝马i4首次实车亮相。i4将在全球市场提供不同版本,包括一款M Performance高性能版本,WLTP工况下续航里程为590公里。该车的动力输出最高达390千瓦/530马力,零到百公里加速仅需4秒左右。

同时齐普策宣布:“i4将于今年年内推出,为未来所有纯电动车型设立新的标杆。”

未来几年,宝马集团还将持续对旗下产品电动化,预计包括BMW 5系和BMW X1,以及纯电动BMW 7系和MINI COUNTRYMAN等车型。

数字化提速再提速


全新BMW iDrive系统

宝马推出了全新BMW iDrive系统和BMW操作系统8.0(BMW Operating System 8)。全新BMW iDrive系统将于今年率先应用在BMW iX上。到2021年底,将有250万辆支持OTA的宝马车辆行驶在全球。

BMW操作系统8.0是宝马有史以来最强大的车内数据处理系统,通过集中车载网络架构和数个高性能计算机来共同实现,不仅高度模块化,而且具有极高的灵活性,使得每一辆BMW汽车都具备快速远程升级能力。

同时,宝马集团推出月费订阅制,客户可以在线购买新的功能,并通过OTA的方式将新功能安装至车内。购买机制支持直接购买或租用1个月、12个月或3年。

3月,各大车企纷纷发布2021以及未来战略,电动化和数字化可以说是传统车企战略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比来看,各家车企的侧重均有不同,相对于大众汽车集团的全产业链庞大蓝图,宝马的目光更集中在产品本身及“亲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行业大环境风云变幻,宝马汽车依旧保持初心可谓难能可贵。(本文图片来源:宝马官方)

(责任编辑:崔立明)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