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专题频道>>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专题报道>>党中央、国务院对质量工作的部署>>

首届中国质量(北京)大会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重视质量工作综述

2017-10-16 11:11:26 中国质量新闻网

  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质量时代

  ——首届中国质量(北京)大会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重视质量工作综述

  □ 本报记者 徐建华

  “把经济社会发展推向质量时代”,2014年9月15日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当党和国家领导人首次在全世界面前宣布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将迈向质量时代时,它既像是一个质量宣言,向世界表明了我国政府和全国人民着力实现质量强国战略目标的决心和信心;也如同一个质量号令,动员全社会成员迅速行动,共同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质量时代。

  质量是兴国之道、富国之本、强国之策。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质量。党的十八大也明确提出要“切实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围绕“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首届中国质量(北京)大会召开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重要的方针政策,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对质量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的论述,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质量时代”。

  从经济新常态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坚持质量第一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这是党中央、国务院首次出台质量工作纲领性文件,在我国质量发展史上尚属首次,必将对我国质量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指导意见》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总体要求到全面提升产品、工程和服务质量、破除质量提升瓶颈、夯实国家质量基础设施、改革完善质量发展政策和制度、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向全党全国作出了最有力、最集中的质量动员,全面提出了新形势下质量提升的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

  专家表示,这个质量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对推动我国的质量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释放“质量第一”的强烈信号,将积极推动我国进入质量时代。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指导意见》也强调要坚持“质量第一”——坚持以质量第一为价值导向、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强烈意识……在2016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同样也强调要“树立质量第一的强烈意识”,坚持以提高质量和核心竞争力为中心,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扩大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

  坚持质量第一,既是我国一以贯之的质量发展理念,也是经济新常态下贯彻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具体要求。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工作时,不仅提出了质量领域著名的“三个转变”——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还提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论述——新常态。

  2014年12月11日在北京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第一次全面阐述了中国经济新常态的9大特征。分析我国经济新常态9大要点,发现有一个词很关键:质量。9大要点中,3个要点直接提到了质量,其他6个要点都间接与质量有关。而在会议公告的全文中,更是11次提到了质量。

  “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质量成了贯穿会议公告全文的主题词,从产品质量安全、质量型竞争、数量与质量效益并重、质量效率型、经济发展质量到投资质量、培训质量、有质量的教育、人力资本的质量等,充分体现了我国经济新常态中的鲜明质量特征,更是强调了质量在未来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山东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温德成对中国质量报记者说。

  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明确提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认识适应引领新常态,一个新词成为全社会的热点,这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5年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词首次进入公众视野。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11次会议上首次指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自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我国经济新常态下的一项重要工作,提升供给质量也成为我国质量提升的“主战场”。

  在2015年12月21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会议热词。会议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

  2016年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仪式上强调,我国不是需求不足或没有需求,而是需求变了,供给的产品却没有变,质量、服务跟不上。有效供给能力不足带来大量“需求外溢”,消费能力严重外流。解决这些结构性问题,必须推进供给侧改革。

  2016年1月26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再次专门研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案等工作,主持会议的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再次强调,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从生产领域加强优质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几个月后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三次会议,“主角”依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持会议的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供给质量满足需要,使供给能力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主攻方向是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当前重点是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是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最为关心的事情。从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2016年和2017年的主要工作之一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供给质量,到国务院常务会议多次部署如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供给的质量和效率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为关键的话题。

  2016年12月16日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再次成会议热词。会议强调,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就是要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着力提升整个供给体系质量,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会议还明确部署,在2017年广泛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提升供给质量。

  2017年2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五次会议时在讲话中强调,振兴制造业,要推动制造业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的战略性转变,让提高供给质量的理念深入到每个行业、每个企业心目中,使重视质量、创造质量成为社会风尚。

  “中国已从速度型增长转为质量型增长,从以速度为本转为以质量为本。”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前年访美时所指出的那样,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正逐步迈向质量时代。

  从“中国制造 2025”到“放管服”改革

  ——迈向质量时代

  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质量时代”。

  这是继2014年在首届中国质量(北京)大会上提出要“把经济社会发展推向质量时代”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再次在全世界的重要会议中提出“质量时代”的重要概念,也意味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在迈向一个新的时代——质量时代。

  从“速度时代”到“质量时代”,李克强总理的“动员令”引发全社会的强烈共鸣。“把中国推向‘质量时代’的战略性表述从我国经济转型、提质增效升级的角度来看待质量的发展,把质量放到经济发展的位置来考虑,而不是就质量本身来考虑,意义深远。”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程虹教授说。

  有评论称,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质’造”,需要一座桥梁。这座桥梁就是“中国制造 2025”。2015年5月8日,国务院正式印发《中国制造 2025》,这是中国政府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10年的行动纲领,是“用三个10年完成中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的第一个10年路线图,明确提出了“质量为先”的指导思想,舆论将其称为李克强总理的“王牌计划”。

  “中国制造 2025”正式提出至今,从国务院常务会议到经济形势座谈会,从考察调研到出国访问,“中国制造 2025”成为了李克强总理最常见的话题。他反复强调,中国经济升级发展根本靠改革创新。企业是市场主体,也是创新主体,要继续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抓住国家推出“中国制造 2025”的契机,面向市场,贴近需求,着力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塑造能力。

  质量之魂,存于匠心。工匠精神正成为迈向“质量时代”的一个热词。2016年的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这是工匠精神一词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17年的全国两会上,工匠精神再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并且和“质量时代”联系在一起。

  另一个和“质量时代”紧密联系的是“放管服”改革。2017年9月6日,在国务院常务会议的会场里,李克强总理谈起自己20多年前在国外一家陶瓷厂看到的场景。当天会议确定了推进质量认证体系建设的措施,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提升中国制造品质。李克强总理说,按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推行和强化质量认证这一市场经济基础性制度,有利于加强质量监管,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促进中国制造提质升级、迈向中高端。他明确要求有关部门,要通过引导和强制“两手推进”质量认证体系建设,加强全面质量管理。

  从“多证合一、一照一码”和“双随机、一公开”改革,再到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改革、质量认证体系建设,党中央、国务院正通过推进“放管服”改革,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激发市场质量活力,不断推进中国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建设质量强国。

  从实施标准化战略到打造中国品牌

  ——建设质量强国

  “加快建设质量强国、制造强国。”2016年3月5日开幕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及建设质量强国。

  2016年3月1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十三五”规划)正式发布,加快建设质量强国、制造强国明确写入“十三五”规划,意味着我国将在今后的5年中,大力实施质量强国战略。

  2016年5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推动质量强国和中国品牌建设”。这同样是党中央、国务院首次发文提出建设质量强国。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指导意见》也明确提出,要“实施质量强国战略”。

  2016年3月29日,中国质量领域的最高荣誉——第二届中国质量奖在人民大会堂隆重颁发。李克强总理专门作出重要批示,强调质量发展是强国之基、立业之本和转型之要。各地区、各部门要大力实施质量强国战略,坚持改革创新,加强政策引导,把提升质量作为推动供给结构、需求结构升级的重要抓手,为加快发展新经济、培育壮大新动能、改造提升传统动能提供有力支撑。

  从党中央、国务院的文件到全国两会报告,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到国务院常务会,质量强国正成为高频词,充分体现出党和国家对质量的高度重视,从建设质量强国到实施质量强国战略,表明质量强国建设正成为我国的重要国家战略。

  质量发展是强国之基、立业之本和转型之要。建设质量强国,首先要抓住质量发展的“牛鼻子”——标准。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指出,标准决定质量,有什么样的标准就有什么样的质量,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李克强总理也曾强调,要发挥标准对质量的“硬约束”作用。

  2016年9月12日,第39届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大会在北京举行。这是ISO大会时隔17年后再次走进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给大会发来贺信,他在贺信中表示,标准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标准已成为世界“通用语言”。世界需要标准协同发展,标准促进世界互联互通。中国将积极实施标准化战略,以标准助力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

  2015年,国务院正式出台《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启动了我国的标准化改革工作。2016年4月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实施《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要求对接《中国制造 2025》,引领中国制造升级。2016年8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促进消费品标准和质量提升,增加“中国制造”有效供给,满足消费升级需求。

  一方面,我国积极推进标准化改革,使其更加适应建设质量强国的需要,先后出台了《关于印发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的通知》《关于印发贯彻实施〈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行动计划(2015-2016年)的通知》《强制性标准整合精简工作方案》等重要文件以及进行《标准化法》的修订;另一方面,我国开始推动标准化战略的实施,先后出台《关于印发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消费品标准和质量提升规划(2016-2020年)》《关于加强节能标准化工作的意见》《关于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的意见》等重要文件,引领着我国整体质量水平的提升,成为质量的“硬约束”。

  投资、出口、消费长期以来被看成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建设质量强国,同样需要提升“三驾马车”的质量,让旧动能提质,给新动能增效,加快新旧动能转换。2016年8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提高消费品国内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推动实现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简称“三同”)。

  标准引领质量提升、品牌打造新优势。今年5月,国务院正式确定每年的5月10日为“中国品牌日”,我国的品牌培育创建工作再上新台阶。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明确提出要加强品牌建设,培育更多“百年老店”,增强产品竞争力。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要求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

  《关于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推动供需结构升级的意见》《关于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的若干意见》……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重要文件的背后,我国正在通过多种举措,助力“中国制造”完成一场“品质革命”,打造更多“中国品牌”,建设质量强国。

  (张培对本文亦有贡献) 《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羽飞)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