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在诗外
——读《治史三书》有感
广州机场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赖俊锋
历史,就是曾经发生过的故事。曾经发生过的,未必现在不会发生,未必未来不会重演。读过去的故事,能够给予我们开阔的视野、理性的思辨精神和包容的心态。治史小如“烹小鲜”,大似“治大国”。史学大家严耕望先生所著的《怎样学历史——严耕望的治史三书》为我们平日的历史阅读和思考提供了参照。
南宋名家陆象山曾说:“今天下学者,唯有两途:一途朴实,一途议论。”严耕望治学走的就是朴实的路子,他认为治史就应脚踏实地实事求证。在严先生看来,历史阅读和学习要做到既要“专精”,也要“博通”。只有细致的深究具体事实和数据,才能窥探历史真相。而“博通”,则是要求我们在研究细节的同时,扩大思考边界,将研究对象置于时间的长线中考察。另一方面,“博通”对我们知识储备、学习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历史具体问题的阅读中,我们要跳出既定的“框框”,将人物、事件放在长时段、泛地域的领域里考量。“博通”的内涵不仅仅止于历史学科内部,不同学科间也要“博文通广”。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人类学,科学,既然所有一切都是历史,历史也要借助于所有一切工具去还原。只有这样,才能更接近历史真相。
一百年前,严耕望先生总结治史要诀:“勤”“谨”“和”“缓”“恒”“定”“毅”“勇”。现在看来,这几个字不光是我们在历史学习中应遵循的品质,也是在日新月异的政治、经济、生活环境中,坚守自身信念所要具备的人生态度。后人读史,了解前人的故事,更多是为了从中探寻今天发生的事情的线索,或从历史中寻找共通的情感,引发共鸣,获得力量。治史,其实是“治当下”,是“治灵魂”。历史态度与人生态度,是相通相融的。我们对待历史事实,务必追求严谨,在结合历史语境的学习分析过程中,培养理性宽容的历史态度,将这份广博宽厚的情怀作用于工作生活中,像严耕望先生在书中所说:“对人对事,我觉得宁滞勿敏,宁可迟钝一点,不要太敏感,多疑虑”。
严耕望先生告诫我们:“一心力、惜时光”,“淡名利、避权位”,“坚定力、戒浮躁”,“开阔胸襟”,“慎戒执著”。在读史中培养这些品质,在生活中实践这些品质,在情感中升华这些品质,是除了治史方法外,严耕望先生通过这本书,给予我们的更珍贵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