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进笼子更自由
□缪传真
国门时评
儿子喜欢虎。带他去公园看笼中的虎,他索然无味,要求去看野生动物园的虎。我说,公园里把虎关在笼子里,野生动物园把你关在笼子里,笼子放在车上,车子在老虎出没的地方行驶。他说,那不是更安全吗?就算车上的笼子破了,车子还可以跑。公园里的虎笼万一破了,我们往哪里跑?
这让我得到启示: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权力更安全。
假如把进出口商品法检《目录表》比作拘束老虎的笼子,那么,今年7月24日,这个笼子被捅破了。大约有70%的名字叫做“出口工业品”的老虎冲出了笼子。破笼那一天,我们许多可敬的同志扼腕叹息:这是为什么呢?
维特根斯坦说,世界的神秘性不在于为什么会这样,而在于它竟然在一夜之间就变成这样。生于乱世的维氏,想拒斥因果与必然,殊不知一切“无常”之上,有一个“大乘除”颠扑不破地存在着。
有人求索这个“大乘除”,但更多的人在追问,被捅破的笼子可以修补吗?是不是应该打造一个更牢固的笼子?三个多月后,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治理”、“政府治理”这些学术名词首次进入中央文件,并且纳入“总目标”。“治理能力现代化”,意味着政府与社会、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公民的关系需要局部解构与重构,削弱专断性权力,强化制度性权力。请你放眼一望,哪一个专断的部门、雷人的干部不被舆论唾骂。
在我看来,把检验检疫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首先是放弃《目录表》这个笼子,代之以“负面清单”。
“负面清单”就是把管理部门自己关进笼子,把广阔的天地留给市场主体。表面看,权力腾挪的空间小了,实际上,因为约束政府权力的笼子安置在行驶的车子上,所以,它的自由度更大了、灵活性更强了、治理效率更高了。这个制度模式在上海自贸区已经试水。别忘了,三中全会《决定》中很珍贵的一次提到“检验检疫”这个部门是在“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那一章节。
当代中国,十年一变。近30年来的中国检验检疫经历了外贸的“创汇时代”(为换汇而出口)、“马车时代”(净出口是拉动GDP的三驾马车之一)和现在的“国际经济合作时代”。《目录表》(当时叫《种类表》)是创汇时代的产物。“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我们现在需要的是,在静夜之时,摒弃一切杂音和杂念,谛听时代的声音和正义的呼唤。认识到有限政府才是真实的政府,我们无法建设全知全能的检验检疫机制,不可能维持“管”“检”同体同构的体制;认识到自由裁量权是一把很容易伤害自己的双刃剑;认识到我们不能把治理能力过度地寄托在各级领导干部个人能力和以往的经验之上,义无反顾地开启没有《目录表》的中国检验检疫“2.0时代”。
想象着,在国门内外,在所有出入境商品、进出境动植物、出入境人员之间,我们纵横驰骋,剑指伪劣,不再为放行的产品担忧,不再替失信的企业受过,那将是一个必然的王国,也是一个自由的王国。
(作者系《中国国门时报》特约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