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不问出处
——也谈收藏(六)
□ 张守涛
我一向认为,收藏在当下是满足我们对艺术的情怀和学习知识的欲望;在将来收获的则可能是对一段历史的回顾和艺术本身的不断增值。这就要求我们收藏的是真正具有艺术生命力的作品。
许多人在收藏中特别注重书画家是否是名人。那么,什么是书画名人呢?我认为,所谓名人应该是在一定的历史阶段或者一个时代里有突出贡献的人,这些人有可能在当时不是书画名人,但是,他们的作品经得起历史的大浪淘沙,在历史上相当长的时间里能让人们记住其人其事的存在。就是我们常说的,英雄不问出处。
前些年去世的湖北画家黄秋园,生前只是武汉工商银行的一个小职员,去世后却成了大画家。又如四川的陈子庄,生前也只是一个普通画家。陈子庄家里小的只能画一些小品画,既便是这样也常常要把八仙桌搬到院子里才能作画。黄秋园、陈子庄都不是什么美协会员,甚至连个省市美协会员也不是。可是又有几个会员能顶得过他们。北京有个书法家叫杨萱庭,是山东聊城人,书法造诣极深,从蝇头小楷到几十米的榜书,真草隶篆都写出了自己的风格,著名书法家启功、肖劳、孙墨佛、苏局仙都对他的书法倍加赞赏。苏局仙曾以诗赞之:“挟山超海竟能成,笔力万钧古未闻,儒将风流胜羽扇,书坛特起汉家军。艺苑是推一代雄,书名早已播西东,七旬晋祝千秋寿,滋肆天然造化工。”著名的李大钊墓和瞿秋白墓的碑文都出自他的手笔。这样的大书法家也不是书协会员,后来才被聘为中央文史馆馆员。现在,哪一个有职务的人能和这些人相比?至于说为什么许多有职务的人的作品艺术价值并不高,这就有很多原因了。其中之一可能是因为有了职务以后,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应酬等社会活动中了,没有更多的时间顾及艺术创作,作品的水准当然赶不上潜心于艺术创作的专业书画家。
所以,当我们判定一幅作品的收藏价值时,首先要考虑的是作品的艺术价值,然后是寻找作品背后的故事,是否和名人、名事有关,如果有关那么这幅作品就有可能具有文物价值了。
重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而不是看作者是什么职务有怎么样的社会地位,应该是收藏中的一个秘诀吧,尤其是那些不成“身份”的职务,在收藏中的参考系数几乎就是零,而对现有职务者的参考系数应该是反比,在当前的社会状况下,至少要打折到1/10甚至1%也不过分。
收藏和投资是相信历史的,在历史的大浪淘沙中真金总会留下,沙子则随浪而去了。金子为什么会留下,因为金子是沉在最下面的,沙子为什么随浪而去了,因为沙子是浮在上面的。有些暂时浮在上面的金子未必是真金,经不起历史的淘汰,而沉在下面的才是真金。黄秋园、陈子庄等就是较为典型的例子。
你的收藏有价值吗?能升值吗?你我说了都不算,要历史说了算。投资书画收藏是一种长期的投资行为,而想做到投资的准确就要练就一双慧眼,识真金的慧眼。
最后还有一点需要注意,在购买名人字画时还应该注意辨别真假,不能既要名,又要便宜,这样往往收不到货真价实的好作品,捡漏的时候是会有的,但那要看缘分。收藏者要在不断的实践中,增加自己在书画方面的知识,炼好自己的眼睛就一定会有所收获。 《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