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筒井盐
□ 孙 文
卓筒井是直立粗大的竹筒以吸卤的盐井,是手工制盐的活化石。
卓筒井是利用古人舂米时的杠杆原理,通过人的足踏来带动一个钻头上下运动,从而达到打井的目的。它充分利用了四川境内特有的楠竹(一种粗如碗口大小的竹类植物),将竹节淘空,形成一筒,筒筒相连,既起到了固定井壁的作用,又方便淘取钻下的泥石。
“凿地植竹,为之卓筒井”,卓筒井发明于北宋庆历年间(公元1041年~1048年),比西方早800多年。卓筒井目前在四川大英县境内还保留有41口,分布在方圆6公里范围内,而当地的大顺灶,是卓筒井工艺仅存的一处还能生产的盐灶,也是无价之宝。
我国井盐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公元前255~251年,著名水利专家李冰在兴建都江堰工程中发现了盐卤,随即广都盐井揭开了中国井盐开发史的序幕。到了北宋时期,大英县卓筒井镇人发明了卓筒井采卤技术后,才由小口深井逐渐替代大口浅井。北宋大文豪苏轼在《蜀盐说》中记载:“自庆历皇以来,蜀始创‘卓筒’。用圆刀凿山如斗大,深者至数十丈则咸泉自上”。明代井盐则分布在四川及云南境内。四川井盐主要集中在成都府一带,明初以成都、简州为中心;弘治以后,遂向富顺、遂宁、大宁、荣县、云阳、犍为等地转移。明代四川井盐由于钻井技术的突破,有了较大的发展,在中国盐业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卓筒井技术的出现,成为我国钻井技术发展的一道丰碑,使钻井技术跨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它的推广和使用促进了宋代四川井盐业生产的蓬勃发展,同时也为我国的石油天然气的开发开辟了道路,使人类开采地下丰富的矿藏资源成为可能。根据文献记载,宋初川盐年产810.66万公斤,到卓筒井出现前夕因为减产而跌到400多万公斤的低谷,然而在卓筒井出现之后的绍兴二年(1132年),井盐年产量达到3000余万公斤,比宋初增长了2.7倍,比卓筒井出现前夕增长6.5倍。
卓筒井不仅是古代大英人民勤劳、智慧的象征,也造福了大英的千秋万代,直到今天它仍是大英子孙的福音。大英人结合卓筒井取水文化内涵进行精心设计,酿造出的浓香型卓筒老井及系列曲酒亦成为今天大英的名优特产之一。《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