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七版>>

泥里乾坤香云纱

2011-08-18 07:59:25 中国质量新闻网

    孙 圆/文

   “香云纱”俗称“白坯纱”,又名薯莨纱,经过晒莨后的成品称“莨纱”,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它是我国一种古老的手工制作的植物染色面料,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它制作工艺独特,数量稀少,加之该面料具有凉爽宜人、易洗快干、色深耐脏、不沾皮肤、轻薄而不易折皱、柔软而富有身骨等特点,特别受到沿海地区渔民的青睐。

   在过去,香云纱被称为软黄金,只有朱门大户人家才能享用。在织造上,它是经线以绞纱织成带有几何行小提花的白坯纱,再用广东特有植物薯莨的汁水浸染桑,后用珠三角地区特有的富含多种矿物质的河涌淤泥覆盖,经日晒加工而成。由于穿着走路会“沙沙”作响,所以最初叫“响云纱”,后人以谐音叫做“香云纱”。

   20世纪四五十年代香云纱曾是流行于岭南的独特的夏季服装面料,关于它的起源还有一段故事。话说珠三角渔民用薯莨浸泡渔网时发现渔网变得坚挺耐用,他们将衣服浸泡了薯莨汁后,发现也能像渔网那样坚挺,加之沾染上的河泥能使衣服发出黑色的光亮,而且衣服越穿越柔软耐用,因此渔民在浸泡渔网时也开始浸泡自己日常生活的衣服,久而久之这种特殊的地域性纱绸制品就出现了。

   广东南海、顺德和番禺是香云纱的主要产地。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南海开始织造莨绸(平纹织物经晒莨后形成);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番禺市桥镇开始盛行晒制莨布的手工业生产;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南海西樵民乐儒林村民程家改革标梭平纹机,逐步演变成12片综小提花机和“啤架机”;清末,又发明了“扯花”机,可织较复杂花纹图案的品种;民国4年(1915年),南海西樵民乐儒林村程家的程绍江、程炳全、程泽、程周4人发明了马鞍丝织提花绞综,首创出纽眼通花的纱绸,这是广东丝织行业具有划时代意义和深远历史影响的创举。此后,佛山、广州、顺德相继开辟了生产“白坯纱”和莨纱的工厂、晒场,使珠江三角洲呈现莨纱生产的欣欣向荣局面。

    《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