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四版>>

告别家乡——延安插队生活(一)

2011-04-12 08:02:20 中国质量新闻网

告别家乡

——延安插队生活(一)

    □ 一   平

    1969年1月8日,是我一生难以忘怀的日子,因为我们将告别北京到延安插队落户。

   那天早晨,虽然阳光明媚,但也挡不住冬天的寒冷。我们穿着厚厚的棉衣,早早地来到学校集合。全校的老师夹道欢送我们。记得当年教数学的马老师紧紧拉住我的手,满含热泪与我道别,至今那意味深长慈祥的面孔还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可是,当时我并不理解,反倒觉得很自豪,觉得自己将要去完成一件伟大的使命。

   我们的行李前一天已经送往学校集体托运了,出发当天我们只带着随身用品乘坐公共汽车前往北京火车站。

   北京火车站广场彩旗飞舞,站台上人山人海,红卫兵的旗帜也在高高飘扬,高音喇叭一遍遍地播放着革命歌曲。人群中送行的家长们一边嘱咐着孩子一边在低声哭泣。和我同行的同学家长们都在伤心地悄悄流泪,我也被环境感染了,陪着大家落泪。其实,我们这些孩子没有那么多的忧伤,因为我们并不知道前面将有什么样的路在等着我们,更不知道我们将要面临艰苦的人生。

   高音喇叭里传来了准备发车的铃声,我急忙转身走进车厢里,喇叭里又奏起了革命歌曲——《大海航行靠舵手》。列车“咣当”响了一下开始缓缓移动。就在这一刻,真的就在这一刻,如同谁下了一道口令似的,车上车下几千人同时爆发出了惊天动地的哭声。这哭声汇合在一起,如同一曲悲壮的乐章,这哭声完全淹没了高音喇叭的声音。这哭声情真意切,这哭声让人撕心裂肺,这哭声更让人难分难离。车窗里伸出了无数双稚嫩的手,与站台上的亲人紧紧牵拉在一起,同时发出了声嘶力竭的呼喊声,那场面就是铁石心肠的人也都会为之震撼。

   开始一刹那,我被这巨大的声响惊呆了,后来也就融入了这声势浩大的哭声中。是呀,在那个时候我们仅仅才十几岁就要离开父母的呵护,背井离乡去面对艰难的人生。我们并没有意识到前面的路有多么的坎坷,而饱经风霜的家长们却知道,但在那个年代他们无可奈何,他们能不悲痛吗?

   列车继续慢慢前行,站台上无数的家长挥泪与子女们告别。“哎呀!不好”,不知是谁发出了一声惊叫,大家急忙涌向车窗口向外看。可怕的一幕使我们不知所措了,原来有一位同学的父亲一边唤着自己孩子的名字,一边紧紧抓住孩子的手不肯松开,他发疯似地一边随车跑着一边狂喊着。车厢里顿时引起了一阵骚乱,那个同学一边拼命地甩手一边大声的哭喊:“爸爸松手,爸爸快松手!”然而他的父亲并没有松手,继续跟着列车往前小跑着。旁边的同学们急忙过来,帮助掰开他爸爸的手。哎,真是好玄呀。列车从他父亲身边呼啸驶过,我看见她的父亲独自站在寒风中老泪纵横,不断地挥手呼喊。可想而知他那时已经悲痛到了极点。

   列车驶出站台,它带着这群年幼无知满怀激情的青年,去一个未知的地方插队落户。这就是当年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最高指示的伟大壮举。

   列车刚刚开到丰台车站就停了下来,“发生了什么事”,我们互相打探着。后来才得知,有一位学生的家长由于追火车而被碰伤,带队的领导让她赶快下车回去……

   几十年过去了,北京火车站站台上那撕心裂肺的惜别场面和震耳欲聋的哭声,还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和回响在耳畔,使我终生难忘。至今一到车站送人就会触景生情激起对往事的回忆,就不由得伤心落泪,也常常引起他人的误解。为此,我就经常会找各种各样的借口躲避去车站送人。《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