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中国质量报>>第四版>>

实施医改制度小心走样

2009-12-04 07:21:25 中国质量新闻网

    □ 毕晓哲

   制度设计的初衷可以理解,但这项良好的制度设计最终实施后会不会“走样”,还真是让人担心。

   首先,从大量网友跟帖来看,不可避免地担心药价能不能真正降下来,这也恰恰是公众最大的担心。日前,有媒体称,上海市民张先生在同一家医院打同一种破伤风针,居然在半年内从1.8元涨到36.5元,涨了20倍。而这个破伤风针剂的药效、成分、含量与旧的针剂一般无二。在国家如此大的高压态势之下,一些药品生产厂家依然故我、置之不理,可见某些药企对于政策的“抗药性”之高。

   实际上,通过变换药名、包装,或重新注册改头换面成新药的做法,在医药生产行业早已不是什么“潜规则”。一针破伤风能如此变异并被牟利,其他类药品也一定能找到“空子”来钻。如此一来,在药品“降价死”、“挂羊头卖狗肉”惯常做法之下,药品价格究竟能不能真正降下来,还真是一个未知数。

   另外,就目前而言,在医、药并未完全分离的前提下,公众更不应高估医院的自律。医生可以不开“大处方”,但他们以诊疗之机借机牟利的漏洞并未完全堵死。所谓的“提高临床诊疗、护理、手术以及其他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医疗服务价格”,理论上也只能针对显而易见的挂号费、护理费、床位费等。如果个别医院稍稍“心黑些”,很轻松地从国外进口一些先进医用设备,就完全可以脱离有关部门的价格监控。一些常用检查治疗费用已基本定型,而引进的先进设备检查治疗费用究竟定什么价,仍然还是医院方说了算。

   如此分析,能否实现发改委所设想的“高诊费、低药费”的医改方向,不能不让人深表怀疑和担忧。《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