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药生产基地
□ 本报记者 杨 蕾
日前从河南省焦作市政府了解到,已有近3000年种植历史的地理标志产品“四大怀药”近年来已形成较为成熟的种植、生产、科研产业链,并发展为当地最具特色和开发前景的经济增长点。
“四大怀药”是怀地黄、怀山药、怀牛膝、怀菊花的总称,盛产于黄河北岸的温县、武陟、博爱、孟州、沁阳等县(市)。明朝,因这一地区属怀庆府管辖,故称“四大怀药”。历史上,以四大怀药配制的处方达上千个,其中常用的经典方剂也有上百个,如“六味地黄丸”、“脉络宁”等。有史料表明,自公元前734年封建诸侯卫桓公以怀山药为贡品进献周王室起,直至清朝末年,“四大怀药”一直作为贡品进献历代王朝。
在中医史上,有“非地道药材就没有中医”之说。“土地所出”是评价药材质量的重要指标。河南省焦作市地处黄河冲积平原,土地肥沃,土质独特,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四大怀药”形成了独有的外观和质地。历代的中药典籍和名医、史志对其都给予高度评价。《本草纲目》记载:“今人惟以怀庆地黄为上。”《神农本草经》也载有:“山药以河南怀庆者良。”宋代医学家苏颂曰:“菊花处处有之,以覃地为佳。”日寇侵华期间,曾强行将焦作的土壤运回日本,化验后配制专项土壤种植怀药,但最后还是以失败告终。
国家质检总局早在2003年就批准“四大怀药”的原产地为河南省焦作市管辖的温县、武陟县、博爱县、孟洲、修武等现辖行政区域,并对“四大怀药”实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即现在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这意味着“四大怀药”正式戴上了焦作制造的帽子,其他地区不能再生产所谓的“怀药”。2006年,由河南省质监部门制定的“四大怀药”4项国家标准通过审核,并公布实施。标准对4类产品的种植环境、气候、灌溉水质,产品的质量分级标准、营养物质测定等均做出了详细要求。这对打击假冒伪劣,维护正宗怀药的品质和声誉又多添了一把保护伞。
怀药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研究怀药的资深人士,焦作市中药办公室副主任刘东林曾对媒体表示,在以前很长一段时间里,怀药的生产种植一直停留在农户自发分散种植的层面。怀药之所以药效高,得益于土壤中的有机质。但在分散种植时,有的农户为了提高产量,大施化肥,破坏了土壤结构,也破坏了药效。有些农户家种的地黄长得比红薯还大,但这种地黄,十不顶一。怀药加工企业规模小,产业集中度较低;科研力量不足,技术创新能力不强都是怀药曾经遇到的难题。
为了擦亮焦作这一几千年来的金字招牌,焦作市政府启动了“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工程”,加大对怀药保护和开发的投入力度。他们每年拿出300万元用于“四大怀药”基地建设、怀药品种选育、新产品开发,建立了焦作大学怀药工程技术中心等3个怀药研发机构,并与中国中医科学院、河南农业大学等科研机构共同承担科技课题的研究。
“要确保产品质量,确保怀药的疗效,就必须向规模化、标准化种植的方向发展,否则没有出路。”焦作“四大怀药”协会副会长、伟康实业有限公司经理康明轩深有体会地说。
伟康实业有限公司很早就开始涉足怀药的生产与加工,公司研发生产的多种产品都取得了“四大怀药”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使用权,他们在怀药规模化、标准化种植方面积累了两种模式。“一种是返租农民土地。根据土地肥力质量不同,以每亩500元~800元不等的价格将土地从农民手中返租过来,租出土地的农民可以来公司做工,公司在集中连片的土地上发展自己的基地,搞科学研究,实施推广标准化种植技术,使我们的怀药生产基地能够按照标准进行生产;第二种方式是采取‘公司+品牌+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这既解决了公司发展阶段生产资金不足问题,又方便统一管理,保证产品质量。公司与农户签订种植合同,公司按照标准化基地生产技术要求,负责种植、生产技术全过程指导,实施订单种植,按每公斤高于市场0.1元~0.2元的价格回收产品,就此一项农户每亩就可增加200元~300元的收入。”康明轩毫不讳言地透露,伟康公司在2003年~2006年,累计收购怀药10000余吨,支付群众款项达1.2亿元,有力地推动了当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促进了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
据了解,目前焦作市已建成四大怀药生产基地1.6万多公顷,怀药鲜货产量达到44.1万吨,亩均收入4000元,总收入达到10亿元。全市已有怀药加工企业50多家,其中中药、中药饮片类企业8家,开发生产怀药品种138种。去年怀药加工总产值15.3亿元,其中中药类工业总产值达2.5亿元。《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