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专题中心>>2023年“3·15”专题>>

临期食品:市场规模持续增长 管理规则有待统一

2023-03-15 15:39:06 中国质量报

□ 本报实习记者 贾润梅

临期食品,指临近食品保质期但仍在保质期内的食品。据相关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临期食品行业加速发展,市场规模达318亿元,开始受到资本、用户关注,多个品牌获得融资,预计行业保持6%的增长率,并将持续增长,2025年中国临期食品市场规模将达401亿元。

近两年,临期食品行业焕发生机,成为热门的线下零售业态之一。品类丰富、价格便宜,令折扣零售店迅速出圈,业态持续扩张。在市场规模加速发展的同时,整体竞争也在加剧。

临期食品消费热

连日来,记者走访了北京市朝阳区世纪华联超市、物美生活超市、卜蜂莲花生活超市,以及便利蜂、711、全家等便利店发现,在各门店入口处均设有“特价活动专区”,摆放着薯片、饮料等各类打折促销的临期食品。

除了超市和便利店的售卖方式,近两年来,临期食品已经延伸出新的业态,如线下专营临期食品的品牌、专营临期食品的垂直电商平台、线上线下结合的临期食品品牌,为临期食品行业增长带来可能。

曲奇饼干1.5元一盒、进口巧克力2.5元一支、韩国进口薯片3元一包、德亚纯牛奶20元一箱……占地面积约两万平方米的天津必诚创远折扣仓中有1000多种在售临期食品。

淘宝、京东、拼多多等电商平台上的临期食品也不在少数。记者在淘宝平台搜索“临期食品”,结果显示有近万家临期食品店铺,其中不乏标称“11年老店”“6年老店”的店铺,其关注人数多达212万、174万。京东平台有的进口临期饼干商品折扣低至1到2折,拼多多平台的临期辣条商品月销量达到10万件以上。

据淘宝联合科普中国发布的《临期消费冷知识报告》统计,每年约有210万人在淘宝购买临期食品。记者发现,某社交平台“我爱临期食品”讨论小组聚集了9万多名临期食品爱好者,分享优质店铺和购买心得。

临期食品为何如此受欢迎?过去,临期食品在商超、便利店会被降价促销,吸引的多是中老年消费者。如今,年轻消费者开始追求价格打折而美味不打折的消费体验,购买临期食品逐渐成为一种新时尚。

“进口坚果基本都是半价,价格便宜。”北京市海淀区居民王女士经常在沃尔玛超市购买临期进口食品。王女士是一位坚果爱好者,平时她会在超市购买打折坚果,也会在喜欢的品牌旗舰店的网店下单购买临期打折坚果。精打细算和物尽其用,是当代大部分青年人的消费观念。艾媒咨询数据显示,中国临期食品消费者中超七成为青年群体,超六成为中等收入群体。年轻人消费观念的改变,让临期食品从商超中分离出来,成为当下受欢迎的一个细分行业。

“消费观念的改变和在‘反消费主义’意识的作用下,消费者愿意购买临期食品。消费习惯和消费意识的改变将助力临期食品行业的发展。”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范志红说。

“捡漏”也要安全

在北京市朝阳区物美生活超市,一位正在选购临期饮料的消费者对“临期”的定义感到疑惑,“保质期是怎么精确到某一天的呢?刚到期的食品有安全问题吗?”

“对那些保质期特别长的食品来说,只要不拆开包装,过期几天到几周时间,和过期之前几天相比,其品质变化并不大。”范志红说道。

目前,我国对临期食品的界定还没有统一标准。业内普遍遵循的规则来源于原北京市工商局2012年出台的《临近保质期限食品销售专区制度》。该制度规定,根据食品保质期长短,纳入临期食品范畴的食品为其保质期期满之日前45天至1天不等。

“一般商家都会有一个内控的时间,不能随便往货架上放,食品保质期过了1/3,就无法进入商超流通,剩下的就会‘沦为’临期产品,成为各大食品折扣店货架上的商品。”一位从业人员向记者透露。

临期食品安全吗?范志红表示,临期食品不等于过期食品,只要在保质期内正常储存,安全性是有保证的,消费者可以放心购买。

但伴随临期食品行业发展,食品安全、过度消费、缺乏监管等问题逐渐暴露,存在临期食品包装不合格、快递到消费者手中的临期食品已过期等现象,给行业发展带来风险。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提醒消费者:“临期食品行业准入机制仍有待完善,消费者要有自我甄别能力,尽量购买正规渠道售卖的产品。同时,对待临期食品要理性消费,建议少量多次购买。”

北京中闻律师事务所一位律师告诉记者,我国《食品安全法》规定:“禁止生产经营超过保质期的食品,销售者如实记录食品的保质期和销售日期,如食品已经超过保质期,应立即停止销售,撤下柜台销毁。”针对临期食品的特殊性,各地市场监管部门应该定期进行监督检查。

市场管理规则要统一

“未来的临期食品市场将会朝着规范化、专业化、品牌化、资本化和规模化的方向发展,其中规范化是目前临期食品市场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朱丹蓬指出,目前对于临期食品并没有明确的国家标准,应尽快制定出台更加科学的、统一的国家标准,才能给临期食品更精确的“倒计时”,让消费者买得明白、吃得安心。

日前,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市场端临期食品经营现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根据报告反馈,目前行业并无通用的临期食品界定规则。就临期食品如何界定的问题,选择“基于政府部门的相关规定”作为依据的企业最多,其次是“基于企业规定或与供应商达成共识”,再是“基于保质期、微生物等科学检测的试验结果”。

针对临期食品的管理,多数企业有相关管理措施,但规则大多不统一。以对“有明确标示保质期的预包装食品的临期界定规则”的反馈为例,几乎所有超市企业都对预包装食品有相关临期管理措施,但对于临期时间的界定标准差异较大。如对保质期为1年以上的预包装食品,临期界定为到期前30至150天不等;对保质期为30天以上不足半年的,界定为到期前7天至45天不等。对于保质期在1至7天的短保类商品,部分企业会采取每日检查,在到期后采取直接下架的措施,对鲜食采取当天加工当天报损等措施,以此保障食品安全。

此外,专家表示,推动临期食品产业良性发展,要在两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做“加法”。临期食品价格可打折,但监管和食品安全不能打折。相关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确保监管到位,特别是要避免“打擦边球”,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二是做“减法”。临期食品之所以盛行,与当前食品行业产能过剩不无关系。因此相关部门要借助现代科技、管理的力量,从源头上为临期食品减量,真正做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


本报实习记者 贾润梅 摄

消费提示

由于临期食品还处于保质期内,所以其销售和食用不受影响。但是,不同种类的食品劣变的情况不同,河北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副教授高洁建议消费者注意甄别、理性消费,切莫贪图便宜而盲目购买、大量囤货。

关注食品属性。肉类等冷链临期食品由于储存环境难以一直保持低温,这类食物容易提前变质;而饼干、方便面等质地干燥的食品,以及糖果、蜂蜜、甜味饮料等含糖量较高的食物,微生物难以在食品中繁殖,即便刚过保质期,食用后也不一定会对人体健康有影响。针对不同食品属性,消费者需要综合判断临期食品的品质。

查看食品包装。消费者购买临期食品,尽量选择正规超市或商店,不要选择无证经营店铺或摊点。应检查食品包装,确保无破损、无胀袋、漏气等现象。注意查看食品标签上的生产日期、保质期等关键信息,确保产品在保质期内。如发现标注虚假生产日期、保质期或者超过保质期的食品,应向市场监管部门举报。

留意贮存条件。临期食品应在标签要求的条件下贮存,若发现需要冷藏或冷冻的临期食品被置于常温下售卖,则不要购买。如果购买了过多的临期食品,最好的补救方法是降温储藏。按化学和生物学的规律,环境温度越低,发生不良化学反应的速度就越慢,微生物繁殖就越慢,实际保质期就越长。一种食品如果在室温下能贮存7天,在4摄氏度下至少可以贮存半个月。

按需适量购买。消费者要科学理性消费,不要因为折扣和低价大量购买临期食品,以免食品过期、变质造成浪费。购买后应在保质期内尽快食用。食用时发现食品超过保质期,或出现异味、口感异常时,切勿食用。

《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水川)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枸杞产业:研发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

  • ​春耕护农 市场监管在行动

  • 广东省东莞市市场监管局召开个体工商 ...

  • 广西2023年3·15国际消费者权 ...

  • 江苏省常州市市场监管局和消费者权益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