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编辑部
消费是最终需求,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引擎。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着力扩大内需,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均提出,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这传递出我国政府通过扩大消费推动经济重回合理增长区间的决心和信心。
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居民消费信心是反映经济发展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消费信心越强,经济发展越有动力和后劲;反言之,经济增长强劲,也会提升民众消费意愿。两者互为因果,互相推动。发挥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大力提振消费信心,加快推动消费复苏,对于做好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经济工作,进一步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正基于此,中国消费者协会确定2023年消费维权年主题为“提振消费信心”。
近年来,我国消费规模稳步扩大,消费结构不断优化,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持续凸显,最终消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连续12年保持在50%以上。当前,我国已基本形成以消费为主导的内需发展格局,但受多重因素影响,国内整体消费偏弱,居民消费信心不足。数据显示,2017年至2021年5年间,我国消费者信心指数(CCI)一直保持在120点左右的高点,但在2022年,CCI降至不足100点,反映出消费信心相对低迷。
消费信心不足,原因是多方面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持续走低,且就业预期有所下降,从而不敢消费;市场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居民消费心理趋于保守,更偏好储蓄,从而不愿消费;市场供给与消费需求存在不适应、不匹配问题,从而不便消费。显然,提振消费信心,恢复和扩大消费,需多向发力,采取有效措施,打通影响消费的痛点、难点、堵点,让消费者敢消费、愿消费、方便消费。
让消费者敢消费,必须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把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尽量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提高居民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占比。让消费者愿消费,必须进一步完善健康、医疗、养老、教育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强化社会保障及公共服务托底;完善商业保险社会服务风险分担机制及个人养老金制度,破解消费者未来支出焦虑。让消费者方便消费,在企业供给方面,要能够提供高品质、多样化、个性化的商品和服务,满足消费者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在公共供给方面,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消费市场监管,改善消费环境,维护消费者权益。
近期,各地各部门密集出台了大量促进消费的政策措施,消费开始“火”起来,经济开始“热”起来。我们相信,随着中央和地方各项政策进一步落实,我国居民消费信心会不断增强,消费需求和潜力将被进一步激活,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劲动力。
《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