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人间烟火
——北京市东城区共筑食品安全打造“食安东城”采访记
开栏的话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是“天大的事”。为进一步通过示范引领调动地方党委、政府积极性,落实食品安全“两个责任”,提升食品安全保障水平,提高人民群众食品安全满意度,国务院食品安全办开展了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活动,并于近期正式命名29个城市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从今日起,本报特开设“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见闻”专栏,通过深入实地采访,用生动鲜活的报道,宣传“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保障食品安全的典型经验和做法,更好推动“两个责任”落实落地,守护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 本报记者 徐建华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空气中愈加弥漫的美食气息,让白天喧闹的簋街进入新的“生命周期”。夏天,空气中最为浓烈的是小龙虾、烤鱼的味道;冬天,火锅,尤其是涮羊肉的气味则更浓一些。无论是初来寻觅美食,还是同学聚会,抑或是朋友聚餐,簋街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簋,中国古代用于盛放煮熟饭食的器皿,是中国青铜器时代标志性青铜器具之一。簋街,位于东直门内,是北京美食集中展示的一个绝好场所,也是北京市东城区成功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的最好见证者之一。
“东城区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历史文化资源深厚,辖区食品经营业态多样、商圈繁华,目前共有食品生产经营主体9000余家。”北京市东城区市场监管局负责人告诉记者,除了闻名遐迩的簋街,东城区还有全国著名的商业街王府井和前门大街、传统饮食文化老字号鲜鱼口美食街和锣鼓巷等食品“名片”街区,全聚德、便宜坊、吴裕泰、北京稻香村等老字号食品企业,北京烤鸭、京式糕点等老北京特色美食,这些都传承着工匠精神、浸润着东城特有历史文化与胡同文化。
就在离簋街不远处,从五四大街拐进翠花胡同,没多远就看见两个大红灯笼,旁边不大的门脸上挂着一块老旧的招牌——“悦宾中国个体第一家”。
这是改革开放后北京第一家个体经营餐馆——悦宾饭馆,由郭培基、刘桂仙夫妇于1980年开办。11月1日,悦宾饭馆换了新的营业执照,经营者一栏更换为刘桂仙的孙女郭华。将饭馆的经营者由父亲郭洪利变更为郭华,是父女俩多年的心愿。《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条例》的实施,让这个愿望在“不清空历史”的前提下得以实现。
悦宾饭馆名头“很大”,店铺却“十分低调”。走进饭馆,便能看到一个呈长方形的店面,摆了11张桌子。一摞菜单就放在前台,翻开菜单,没有照片,第一页是自创招牌菜:蒜泥肘子、锅烧鸭、五丝桶、面筋塌白菜……42年来,悦宾饭馆接待过众多各国驻华使节和各地食客,不仅处处散发着胡同里的烟火气,更是胡同餐饮的代表。从簋街到胡同里的餐馆,他们能够成长为“金字招牌”,离不开东城区共筑食品安全,打造“食安东城”的不懈努力。
“东城区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牢牢把握首都功能核心区战略定位,聚焦百姓获得感、幸福感,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以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为载体,将食品安全作为重要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切实提升食品安全治理能力和保障水平,食品安全状况总体平稳向好,社会认可、群众满意。”东城区市场监管局负责人说。
走进东城区一家农贸市场,映入眼帘的是干净亮堂的过道和整齐排列的摊位,绿色的果蔬区、红色的肉制品区、白色的速食区……颜色鲜明的区域划分、精细化的区域分类让整个市场看起来井然有序、焕然一新。这仅仅是东城区数十家农贸市场的一个缩影。
农贸市场作为最能体现城市烟火气的载体,事关“菜篮子”供应,更事关千家万户“舌尖上的幸福”。一直以来,东城区市场监管局大力整顿和规范全区农贸市场秩序,针对传统菜市场在环境卫生、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重点整治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严厉打击食品领域违法犯罪,切实提高市民生活质量,响应创建食品安全示范区的号召,为市民营造良好的食品安全环境。
“您好,我是东四九条小学的老师,来领取快检试剂。”“好的,这是咱们学校今年的快检试剂,请您拿好。”前段时间,北京市东城区的145家中小学和幼儿园食堂,都领取到了新一年的食品快检试剂。为学校食堂配置快检试剂盒,将日常监督和快检快筛有机结合,前移风险隐患发现关口,源头把控食品安全……东城区市场监管局和东城区教委紧密联手,积极构建“学校履职尽责、政府有效监管、社会广泛监督”的“三点共圆”工作格局,为东城区校园食品安全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万家灯火之际,走在美味飘香的簋街,游人不仅食欲大增,更有一种“吃得放心”的安全感,这或许就是“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魅力所在。
《中国质量报》【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