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证认可国际互认大体经历了双边/多边互认、区域互认到国际互认的3个阶段。
1.双边/多边互认
二战前,认证基本都是以本国法规、标准为基础,对本国市场上流通的产品实施认证制度。20世纪70年代,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双边/多边相互承认对方认证制度。双边/多边的互认由此产生。
2.区域互认
在国家与国家互认的基础上逐步演变出来了以区域标准为依据的区域性认证制度。1975年在西欧各国间成立了西欧校准合作组织(WECC),1989年又成立了西欧实验室认可合作组织(WELAC),1994年5月这两个组织合并为欧洲实验室认可合作组织(EAL)。为加强欧洲共同体成员国之间实验室认可方面合作,还成立了欧洲实验室认可机构(EUROLAB)。同时,1993年国际分析化学溯源性合作组织(CITAC)和北欧测试合作组织(NORDTEST)也建立了起来。1992年,亚太地区成立了亚太实验室认可合作组织(APLAC),1995年4月,该组织的成员在印度尼西亚正式签署了谅解备忘录。区域互认由此兴起。
3.国际互认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各国开始在若干类产品上实施以国际标准和规则为依据的国际认证制度(如电工产品安全认证制度)。随着关贸总协议的正式生效,国际标准成为国际认证制度的基础。与此同时,为更加方便贸易,减少重复评审,英国率先制定了评价供方质量体系的国家标准。国际标准化组织总结英国实施标准和评价工作的经验,于1987年发布了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从而推动了世界范围的质量体系认证活动。20世纪90年代后,多数国家为规范本国认证机构的行为,分别建立了本国的国家认可制度,以便对认证机构和认证从业人员的行为加以约束。为更加有效地推动贸易,减少贸易中的技术壁垒,开始启动以承认认可结果为前提,进而承认认可的认证证书的国际互认制度(如国际认可论坛IAF、国际实验室认可合作组织ILAC)。
1977年在哥本哈根成立的国际实验室认可会议(ILAC),是实验室认可方面的国际论坛,其宗旨是促进各国间实验室认可活动的合作,实现实验室检测和核准结果的国际相互承认。1996年,它成为一个正式的国际合作组织,名为“国际实验室认可合作组织”。正是由于这些区域性和国际性组织的产生,促进了实验室认可工作在各国的发展和国际间的双边与多边相互承认。
目前,认可的国际发展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根据WTO-TBT明确提出了关于减少贸易技术壁垒的战略,包括采用国际标准、统一合格评定程序、促进相互承认等措施。围绕这一目标,世界各国和相关国际组织加强了标准化和统一合格评定程序的工作,积极建立认可结果的相互承认机制,认可机构间的国际互认得到了长足发展。二是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经济发展、商品流通、资讯传播不可能在一个国家孤立进行,商品跨国界自由流动成为发展趋势。认证认可的国际化成为客观需要,广大企业普遍企盼“一证在手,走遍世界”,即一次检验、一次检查、一次认证、一个标志就能使商品得到全世界的用户和消费者的信任。
——摘自《质检干部质量安全知识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