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量新闻网
您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市场监管>>总局动态>>国家质检总局新闻发布厅>>

田世宏:我国质量水平进一步提升

2011-03-15 16:08:57 中国质量新闻网

我国质量水平进一步提升

——国家质检总局质量司田世宏司长

国家质检总局质量司田世宏司长介绍“十一五”期间质量管理工作成效并答记者问

   【主持人】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这里是国家质检总局网上新闻发布厅。今天由国家质检总局质量司田世宏司长介绍一下“十一五”期间质量管理工作的主要做法和成效并答记者问。

   【主持人】现在,首先请田司长介绍质检总局“十一五”期间质量管理工作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田世宏】我们知道,长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质量工作。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实施以质取胜战略,要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加快培育中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等。2007年7月国务院召开全国质量工作会议,温家宝总理亲自出席并讲话,明确提出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十一五”期间,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和《质量振兴纲要》的部署,深入实施以质取胜战略,我国经济发展方式逐步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质量工作得到长足发展。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

   一是推动各级政府加强对质量工作的领导,深入开展质量兴(强)省活动。“十一五”初期,只有海南省提出开展“质量兴省”活动,有1100个市(县、区)开展质量兴市(县?区)活动。“十一五”末,全国共有21个省(自治区)开展了质量兴(强)省活动,制定了质量兴(强)省规划,有2300多个市(县、区)开展了质量兴市(县?区)活动,超过全国县级行政区域总数的80%。

   二是大力推动实施名牌发展战略,振兴民族工业。到“十一五”末,我国培育10个“中国世界名牌产品”,1412个“中国名牌产品”,17477个省级名牌产品。积极推动建立国家质量奖励制度,全国有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设立了政府质量奖。通过这些举措,培育了一批国际知名品牌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提高了自主创新能力和产品质量水平,增强我国产品和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提高了“中国制造”的国际声誉。

   三是深入开展质量统计分析,为宏观决策提供服务。自2006年以来,连续4年公布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根据对全国25万多家制造业企业相关数据的测算,2009年我国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是82.14,与2008年相比提高了0.96。制造业质量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有力地保障和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探索建立质量状况分析制度,每季度召开一次质量状况分析会,查找问题,研究对策,形成质量状况分析报告。全国24个省级质量技术监督局和33个直属检验检疫局建立了质量状况分析报告制度,定期向当地政府提交质量状况分析报告,为宏观决策提供服务。

   四是大力推进质量诚信体系建设,营造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初步建立了质量信用制度,印发了《关于加强企业质量信用监管工作的意见》,发布了《企业质量信用等级划分通则》等一批信用领域的国家标准。加强质量信用监管,建立了近25万份以质量记录为主要内容的企业质量档案,并依据质量信用记录划分企业质量信用等级,实施分类监管。发布近80万条产品质量信用记录,实现质量信用信息资源社会共享,引导社会监督。加强与人民银行、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等部门的合作,切实加强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衔接。

   五是实施设备监理制度,保障国家重大工程质量。初步建立设备监理制度体系。“十一五”末,全国共有204家单位获得了设备监理单位资格,13622人取得注册设备监理师资格,中石油、中石化、国家电网等国有企业集团明确要求在重大设备生产制造过程中必须实施监理制度。设备监理在三峡工程、青藏铁路、岭奥核电站、奥运场馆等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项目中发挥了重要的质量保障作用。

   还有就是,积极推进质量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制度,质量提升的人才基础得到进一步加强。积极推进质量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制度,不断提高质量专业技术人员素质。“十一五”期间全国共23.45万人报名参加考试,有41300人获得质量专业职业资格证书,质量工程师队伍从“十一五”初的53136人达到“十一五”末94436人,质量振兴的人才基础进一步加强。

   【主持人】感谢田司长!下面开始提问,提问的时候报一下您所在的新闻机构,提问的时候不要超过两个问题。

   【中国质量报记者】我是中国质量报的记者。近年来质量安全事件时有发生,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一些企业道德水准低,质量诚信差。请问田司长,国家质检总局在引导和加强企业质量诚信意识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十二五”期间有何规划?

   【田世宏】质量诚信是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基础之一。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以完善信贷、纳税、合同履约、产品质量的信用记录为重点,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健全失信惩戒制度”。质检总局根据国务院赋予的职能,以推动企业落实质量主体责任为主攻方向,以企业组织机构代码为基础,以产品质量信用记录为重点,以建立信用监管制度为核心,加快产品质量诚信体系建设。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加强宣传教育,增强企业质量诚信意识,引导企业履行质量责任,营造“质量诚信、以质取胜”的社会氛围。二是完善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制度。研究制定质量信用监管方面的规章制度,加强质量信用体系标准化工作。三是加快完善质量信用信息化建设。搭建以组织机构代码为基础的全国统一的质量信用信息共享应用平台,及时发布产品质量信用记录,强化社会的监督。四是推动质量信用分级分类监管。逐步完善质量信用评价体系,以企业质量信用分级为手段,实施分类监管,加大失信企业的监管力度,提高监管效率。五是完善质量信用惩戒机制。建立质量信用“黑名单”制度,公布严重失信企业名单,利用市场机制和法律手段惩处质量失信行为。加强与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的合作,探索建立质量诚信联动机制,完善质量信用奖惩制度。六是积极推进质量诚信示范区建设,以重点产品和重点区域为切入点,全面推进质量诚信示范区建设。

   【中国国门时报记者】我是中国国门时报的记者。在评价宏观经济状况方面,有GDP、CPI、PPI等指数,但是如何评价质量状况一直是个难点问题。“十二五”期间,我国质量统计分析工作有什么新举措?

    【田世宏】为了进一步完善质量统计分析制度,“十二五”期间,我局将重点开展以下工作:

   一是建立以产品质量合格率、质量竞争力指数、顾客满意指数为主要内容的质量统计指标体系,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建立产品伤害监测制度,加强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和分析评估,及时发布风险预警,对重大质量安全隐患及时提出处置措施。

   二是建立科学规范的质量评价考核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完善各级地方政府的质量目标考核制度。将质量安全和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作为政府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强化对各级地方政府质量工作的考核评价。

   三是加强质量状况分析工作。建立健全质量统计制度和质量状况分析报告制度,定期评估分析质量状况,比较研究国内外质量发展趋势,为宏观经济决策提供依据。建立质量状况发布制度,适时发布质量分析报告、质量统计测评结果和质量安全信息。

   四是夯实统计分析工作基础。建立质量统计法规和规章制度,规范统计工作。开发建立质量统计与分析管理网络信息系统,实现质量数据在线报送、统计与分析,确保统计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

   【中国质量万里行杂志记者】我是中国质量万里行杂志的记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质量的主体。近年来,质量安全事件时有发生,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企业道德水准低、不能履行质量主体责任。下一步,国家质检总局将采取哪些措施落实企业的质量主体责任?

   【田世宏】这位记者说得好。产品是生产出来的,企业是质量的主体和第一责任人。广大企业能否履行好质量主体责任,决定了产品质量安全状况,关系到我国质量整体水平。为此,“十二五”期间,我们将着力推动落实企业产品质量主体责任,具体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研究建立企业产品质量事故报告制度。借鉴国外先进经验,要求产品制造者及时报告产品事故。明确企业产品质量事故报告的主要事项、时间及安全补救措施等相关规定,最大限度地减小不安全产品可能给消费者带来的伤害或死亡风险,保护公众利益与安全。

   二是完善企业产品质量“三包”责任规定。组织开展家电、手机、电脑、家用汽车等“三包”规定修改,以适应产品技术的提高和市场环境的变化。促进机动车售后服务标准出台,加强对维修质量的监督管理。加强地方质监部门产品质量申诉处理技术支持能力建设,推动企业落实产品质量担保责任。

   三是组织开展企业质量诚信承诺活动。以涉及人身健康和财产安全的产品为重点,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报纸等媒体,广泛开展企业质量诚信承诺活动,引导企业履行质量责任,营造“质量诚信、以质取胜”的社会氛围。

   【消费指南杂志记者】我是消费指南杂志的记者。请问田司长,“十二五”期间,如何创新质量发展的激励机制,营造有利于质量进步的环境?

   【田世宏】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具有中国特色的质量管理体制,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创新质量激励机制,促进质量发展,提升我国的质量整体水平。

   一是要继续深化质量兴省(市)工作。研究起草加强质量兴省(市)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工作目标和政策措施,指导和推动质量兴省(市)工作进一步深入有效开展,完善工作机制。通过实施质量兴省、质量振兴、省部合作等方式,把质量安全和质量建设工作列入政府目标考核内容。

   二是要建立国家质量奖励制度。制定发布《国家质量奖管理办法》,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开展国家质量奖的颁发工作。推动各级政府进一步完善各项质量奖励政策,建立健全政府质量奖励制度,对在质量管理工作中做出显著成效的单位给予表彰奖励。

   三是要抓紧出台加强品牌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未来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和主要措施。特别是要围绕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和提升重点产业的质量和效益,在现代农业、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建筑工程业等重点产业,培育形成一批科技含量高,质量水平高,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知名品牌,提升产业、产品品牌信誉和竞争力,使品牌经济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

   四是要大力推进品牌建设。以装备制造业、消费品工业、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制定国家及地方品牌发展规划。在优势产业聚集区开展品牌创建示范区建设,培育区域品牌,加快资源要素的优化整合,增强竞争优势。支持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依靠技术标准开拓海外新市场,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打造世界知名品牌。进一步加强地理标志产品、中国驰名商标及专利技术的申请和评审工作,加大对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保护力度。通过上述工作,逐步建立在市场竞争中形成、消费者认可的名牌产品产生机制,经过5至10年的努力,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质量竞争力强、市场影响力大的国际知名品牌和中国名牌产品。

   五是要充分发挥政策的引导和激励作用。利用国家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中小企业产品研发设计、质量攻关和改进、检验检测平台建设。在国家科技进步奖励制度中,设立质量技术专业,推动质量技术进步。鼓励企业积极开展争创质量管理先进班组和质量标兵活动,鼓励基层质量工作者争创“五一”劳动奖。落实打假举报奖励制度。

    【主持人】各位朋友,时间过得太快,由于时间的关系,下面是最后一个问题。

   【中国品牌杂志记者】我是中国品牌杂志的记者,很荣幸问最后一个问题。我的问题是,提高产品质量,是一项社会工程,需要广大企业经营者、劳动者、消费者的共同参与和努力。请问质检总局在开展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动员全社会力量方面,有什么打算?

   【田世宏】我国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是从1976年开始的,标志性的活动是在北京清河毛纺厂成立了全国第一个质量管理小组。1978年,我国将每年9月定为全国质量月。应当说,我国的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对提升我国产品质量水平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了进一步深化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打牢实施质量强国战略的群众基础,提升整体质量水平,下一步我们将开展以下工作:

   一是联合发文统一部署全国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由质检总局牵头,联合工信部、国资委、全国工商联、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等印发《关于开展全国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的通知》,提出活动的目标任务、工作措施。召开质检系统开展群众性质量活动座谈会,提出工作要求,推动群众性质量活动广泛开展。

   二是全面推广先进质量管理的方法。组织认证机构、有关行业协会和相关科研院所,大力宣传推广ISO9000族标准、卓越绩效管理、六西格玛管理、方针目标管理、精益管理、现场管理、5S管理等质量管理方法,以及质量功能展开(QFD)、故障模式及其影响分析(FMEA)、新老七种工具等质量管理工具,传授先进管理知识。联合有关部门,针对不同行业企业,组织开展质量管理系统模式和方法工具应用。

   三是组织质量专家和大学生开展质量建设志愿者活动。与大专院校合作,动员质量管理专家和大学生积极参加质量建设志愿者活动,深入企业开展质量援助,针对企业存在的质量管理问题,宣讲传授质量管理知识和法律法规要求,指导企业开展质量改进和质量创新工作。

   四是组织开展质量管理标兵岗和质量能手竞赛。会同工业、国有资产管理、工会、共青团、有关行业协会等部门和单位,组织开展质量管理标兵岗、质量能手竞赛活动,为青年提供展示技能、交流经验、学习提高的平台,对成绩突出的工作岗位和个人授予质量标兵岗和质量能手荣誉称号。

   五是深入开展优秀QC小组、标杆对比、可靠性管理等质量管理活动。联合工信部、中国质量协会等单位召开QC小组经验交流会,组织万家企业标杆对比等活动,传播交流可靠性管理经验,推动企业群众性质量活动的深入开展。

   六是组织开展全国质量月活动。每年9月,联合工信部、住建部、国资委、工商联、总工会、共青团中央等单位,动员全社会广泛开展质量月宣传活动。

    【发言人】谢谢各位媒体朋友!

    【田世宏】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田司长,谢谢各位朋友,再见!

(责任编辑:)
最新评论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 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图片新闻
  • 机油液位上升、加注口变“奶盖”不要 ...

  • 安全的召回与召回的安全

  • 广汽本田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体 ...

  • 自研自造铸市场底力 威马为新势力唯 ...

  • 中国汽车文化的先驱 奥迪第三次华丽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