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绩效准则反映了现代经营管理的先进理念和方法,是国际上许多卓越企业成功经验的总结,其主要特点有6个方面。
1.强调大质量的概念
卓越绩效准则虽说是作为质量奖的评审标准,但质量奖中“质量”的概念绝不仅限于产品、服务的质量,而是扩展到过程的质量、工作的质量、体系的质量,进而扩展到组织经营的质量。准则构成的7个类目覆盖了与经营质量有关的关键要求,追求的是组织的总体绩效。
2.准则注重经营结果
卓越绩效准则注重下面列出的这些关键的组织绩效领域:
①顾客方面结果;②产品和服务结果;③财务和市场结果;④人力资源结果;⑤组织有效性结果,包括关键的内部运营绩效指标;⑥组织治理和社会责任结果。
卓越绩效准则评估的重点是组织的绩效,其中,组织的绩效不仅只是利润和销售额,还包括顾客、产品和服务、财务和市场、人力资源、组织有效性和社会责任等6个主要方面。综合使用这些指标可确保组织的战略是平衡的。
3.准则是非规定性的、可适应的
准则由结果导向的要求所构成。但是,准则并不规定:
①组织应该或不应该有质量部门、计划部门或其他的职能;②组织结构应当如何;③组织的不同单位应当以同样的方式来管理。
采用非规定性的要求,意在促进渐进的和重大的(突破性的)改进以及根本的变革。工具、方法、制度和组织结构的选择通常依赖于诸如业务类型和规模、组织的关系、组织的发展阶段、员工的能力和责任等。
4.准则支持组织目标校准的系统思路
在准则中,校准是依靠连接和强化源自组织过程和战略的测量,这些指标直接紧密地联系着顾客价值和总体绩效。利用测量指标,各种不同的活动被引导到一致的方向上,而不大需要详尽的程序、集中决策或过度复杂的过程管理。测量指标既是沟通的手段,也是展开绩效要求的基础。这样的校准确保了目标的一致性,同时又支持敏捷、创新和分权化的决策。
5.准则体现了学习循环和持续改进
准则中体现了基于行动的学习循环,它是经由过程与结果间的反馈而发生的。这一学习循环具有4个明确的阶段:
①进行计划,包括过程的设计、测量指标的选择和要求的展开;②执行计划方案;③考察内、外部结果,评价进展,获取新的知识;④根据评价结果、学习、新的输入和新的要求修改计划。
6.准则支持基于目标的诊断
准则及评分指南组成了一个两部分的诊断(评价)系统。准则是由19个条目组成的一个集合。评分指南中明确了过程与结果这两个评价的维度,规定了每一维度的评价所使用的关键因素。所做出的评价相对于19个条目给出了关于优势和改进机会的一个轮廓。这种诊断性的评价是一种有用的管理工具,它优于大多数的绩效评审方法,适用于广泛的战略和管理系统。
——摘自《领导干部质量安全知识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