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海南检验检疫局退休高级兽医师沈华封
●符传涛
遵从工作需要 倾心动物保护
1986年,一篇有关海南坡鹿生存危机的报道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同时也紧紧地揪住了沈华封的心。正好此时,一位原国家动植物检疫总所领导在海南视察工作。这位曾经是沈华封在哈尔滨兽医研究所时的老领导勉励他:要利用多年的兽医研究工作经验,为海南坡鹿及其他野生动物保护工作解决难题。
原海南省野生动植物保护站站长云大兴是最早请沈华封“出山”的人。据他回忆,1990年,东方县大田保护区的坡鹿患了寄生虫病,云大兴通过关系找到沈华封,请求他前往救治。沈华封二话没说,立即奔赴大田保护区,并凭着丰富的工作经验和精湛的技术解决了难题。从此,沈老与海南坡鹿结下了不解之缘。特别是1995年退休后,不顾年老多病,全身心地投入到海南野生动物的保护工作中去。
海南省濒危野生动物救护繁殖中心主任王春晓说,海南野生动物的保护有着沈老的功劳。他说,中心自1995年成立以来,由于经费困难,同时由于海南缺乏高层次、高素质的兽医技术人才,中心聘请沈老当了技术顾问。有任务时,沈老总是随叫随到,没任务时沈老自个主动深入各个保护区开展动物科学研究,在家时还经常给保护区的同志打电话,询问动物生长情况,指导动物饲养繁殖疫病防治等工作。
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于1986年设立,是我国建立最早的坡鹿自然保护区。经过多年的努力,坡鹿种群由1976年仅存的26头,发展到现在的1000多头。保护区距东方市20多公里,离海口200多公里。从1986年起,沈老就成了这里的常客,经常是保护区动物有什么病,沈老便招之即来。1996年,大田坡鹿突然发病,一下死了10多头,症状是肠部出血,肝脏变性坏死。保护区领导慌了手脚,紧急报告省野生动物保护站。沈老临危受命,立即带着药品奔赴大田保护区。到达现场后,立即对死鹿一一进行解剖、对生鹿进行观察,找到了坡鹿的死因——鹿肠毒血症。通过对症下药,鹿群转危为安。2005年3月2日,海南日报登载了一篇大田保护区坡鹿救急的文章,沈老得知后又一次奔赴大田,看望他的“老朋友”。通过“看望”他发现,原本应该成卵形状的坡鹿粪便,不少呈牛粪的堆状。多年的经验使沈老意识到这是坡鹿食物不固定造成消化系统不正常的表现,严重的会引发坡鹿“缺硒症”。在沈老的建议下,保护区积极向社会呼吁,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原大田坡鹿保护区工程师王文毅说,沈老不但技术精湛,更重要的是他为人谦和,他总是手把手地帮指导我们开展饲养管理、防病治病等工作。我们工作人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向他请教时,他总是倾囊相授,毫不保留。
1996年,海南林业局在保护区内成立海南省濒危野生动物救护繁殖中心。自成立以来,在对濒危野生动物进行积极的救护、医疗、放生、繁殖的同时,实施海南坡鹿、水鹿易地保护计划。保护区管理站副站长王华伟说,保护站能有今天的成绩,是与沈华封的多年努力分不开的。
由于甘什岭自然保护区地处山区,交通十分不便。此外,由于经费困难,保护区人员出入都是摩托车。从保护区下山到最近的公路虽然只有5、6公里,但由于山道崎岖,车辆进去一趟要20分钟。可就是这样一个地方,沈老每年要下去6、7次。
在沈老无微不至的呵护下,现在,甘什岭自然保护区的海南坡鹿种群已发展到44头。此外,在全省野生动物保护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目前,海南坡鹿种群数量已从濒临绝迹时的26头发展到今天的1600多头。
行走穿越琼崖 牵引事业激情
“沈老做了这么多工作,从来没有向我们要过一分钱,有时候甚至是自己主动给我们垫钱买药品”。说起沈老,海南省濒危野生动物救护繁殖中心主任王春晓一脸愧疚。他说,记得2000年,救护中心因经费困难,工人们5、6个月都发不出工资。沈老当时正好在那里工作,自己主动掏腰包给工人们垫付了生活费。麻烦沈老这么多年,只有一年中秋节,我给他家送了盒月饼。对于他,我们真的过意不去。
“对沈老,我像对父亲一样敬重他”,甘什岭自然保护区管理站副站长王华伟说,有一次我爱人患肺炎住院,需交两万元的住院费。对我来说,这真是一笔大数目。正在为难的时候,沈老把他攒了多年的退休金交到我手上;山里面工作辛苦,待遇又不高,很多同志准备下山另谋出路。沈老得知后经常与同志们谈心,鼓励同志们坚持下去,为野生动物保护事业作贡献。
2001年5月28日,三亚口岸部门破获了一起走私野生动物大案,共截获灰蛇8000多斤,巨蜥502多只、蟒蛇261条。这批走私野生动物被“安置”到了甘什岭自然保护区。动物进保护区后,出现了大量死亡迹象。沈老得知后立即来到现场。沈老一一对死亡的动物进行解剖,并记录在档。最后诊断出这批动物由于大多系捕捉而来,残肢断臂比较多,而且由于长途运输等原因,同时这批动物还不同程度地患有慢性肺炎、寄生虫病等,因此造成了大量死亡。管理站副站长王华伟回忆,在那段日子里,为了观察动物,老沈都是早早起床,步行到1公里远的动物隔离场去,一呆就是一整天。
2002年8月,三亚市一公司从广东引进一批蓝孔雀,发病后向保护站求援,沈老接到求援电话后,立即奔赴三亚,对死孔雀进行解剖,确诊为“黑头病”(滴虫病),为企业解决了大问题,避免了经济损失。
“老沈人虽然退了休,但没有几天安生日子,谁的动物发了病,都会想到他”,沈华封的老伴戴克珍这样埋怨他。
在开展坡鹿救治工作的同时,沈老从1996年开始,开展以坡鹿为主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地方病的发生发展的研究,并找出了海南几十年来野生坡鹿、水鹿、梅花鹿急性发病死亡的根本原因——鹿肠毒血症;1998年,在海南省坡鹿保护会议上,沈老提出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坡鹿的地方性疾病调查与预防。通过实施这一工作,不但对海南坡鹿生存状态进行了全面摸底,同时,找到了困扰海南坡鹿多年的老病根,对海南坡鹿的繁殖起到了更大的促进作用。此外,他还开展了陵水猴岛野生猕猴的疾病调查和防治工作,对海南引进鸵鸟、蓝孔雀疾病的发生、发展作了详细的调查和研究,提出了预防和控制滴虫病的方法;在2003年非典肆虐期间,他冒着可能染病的危险,对海口市的果子狸与黑熊等动物疾病开展了相关的调查和研究工作……
回眸无私奉献 精神耐人寻味
沈华封为了他热爱的野生动物保护事业日夜奔忙着,可有谁能想到,他早已身患重病。2004年,沈老已患有早期糖尿病,自2007年开始,病情不断加重,并引起高血压、脑梗塞、脑白质稀疏、白内障等并发症,腿脚行动不便、视线模糊不清,可沈华封依然放不下他热爱的野生动物保护事业,经常关心过问野生动物保护事宜,热心接受野生动物保护人士的技术咨询。2008年4月,屯昌枫木鹿场的坡鹿患上了“缺硒症”,这是坡鹿消化系统的一种疾病,如不及时治疗会引起坡鹿死亡。经过多方打听,鹿场场长亲自登门求助,老沈抱病接待了他们,凭借多年的经验对症下药,及时帮助枫木鹿场解决了这一技术难题。
沈华封退休十多个年头,已是75岁的高龄了,但他至今依然牵挂着海南野生动物保护事业,继续呼吁和争取全社会对海南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因为他深深地爱恋着海南的一方青山和绿水,深深地缱绻着他终生挚爱的动物医学事业,他的事迹也深深地教育和感动着海南检验检疫队伍的年轻一代……
《中国国门时报》